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开课教学需创新策略

 

【作者】 杨艳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白坪乡叶家庵小学

【摘要】 导入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导入方法的最高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选择的导入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和教师自身实际来进行,能在短短两三分钟内收到激趣引思作用。这样的效果,唯有创新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课教学 策略 创新;
【正文】


开课便讲是传统导入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经济不耗时,但学生还未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就已错过了新课学习的大好机会,是典型的让学生输在了起跑线的一种做法。这是我们在新课改实践中应该主动摈弃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乐意新颖有趣事物、乐动好奇的个性年龄特征,我们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来开启新课教学之旅,让学生在较高学习动机和较浓学习兴趣的自我内驱下,自觉进入“愤悱”状态,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迫切愿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开课伊始环节如何创新策略导入新课。

一、运用趣味情境导入

运用趣味情境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新课改实践中一线教师热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快速聚焦学习注意力,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出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能创设趣味情境的方式也很多,如生活、故事、动画、表演、音乐、图片、游戏、多媒体等都可以成为趣味情境载体,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创设出趣味情境来,都可以成为新课导入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有形”、“有情”、“有境”、“有理”的情境中产生自主建构。

(一)创设生活情境。所谓生活情境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进行联系,在对比中沟通起来,让学生利手生活经验来增进对作者和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丹顶鹤,就无法准确理解其美丽的外形。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先让孩子们看一看、认一认。在介绍“它的头顶嵌着一颗红宝石”这句时,我出示了红宝石戒指和丹顶鹤的对比图,让孩子们看看红宝石是什么样子,理解什么是“嵌”,丹顶鹤的头顶是不是真的像嵌着红宝石。这样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而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创设游戏情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最爱,是伴随儿童成长的最好活动。课堂中,我们就可把游戏引进来,与导入环节相融,成为导入载体,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这种学习需求,还有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游戏情境导入有“摘苹果”、“挖地雷”、“送信”、“找朋友”、“神秘拼图”等,特别是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情境还能更好地进行拼字训练、扩词比赛。例如在《识字四》的教学中,我就根据这一课生字的特点,创设了“找朋友”的游戏情境来巩固生字。我把写有“蜘”、“蛛”、“蝴”、“蝶”等都带有虫子旁的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唱《找朋友》的歌谣边给生字找朋友,学生热情高涨,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很快就把几对好朋友准确地找了出来。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二、运用释义标题导入

释义标题,又名破题,是新课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除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无题”诗文外,文章一般都有一个标题。大多文章的标题就具有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之意,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等作用,凝聚着作者才思的作用。因此,我们只要抓住题目开启新课教学,就能让学生通过解读文题,打开窗口,循迹而去,拾级而上,就能习得知识,在增进文本理解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培养。例如讲《丰碑》一课时,先板书课题“丰碑”,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道:“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运用设疑引思导入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是现行学生没有质疑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更不会主动质疑。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我们知道,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我们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就能引发学生质疑,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或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猜测文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花钟》一课时,先出示课题,问道:“花钟是什么意思?”生答:“用花做成的钟。”师接着问:“花能做成钟吗?怎样用花做钟呢?”此时,老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课就沿着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四、运用复习旧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时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我们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我们就可先介绍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回顾那一课我们应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又适中学生知识基础,能收到很好效果。

当然,新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罗列。虽然说导入有法无定法,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方法,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更适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学情,也要适合我们自身教学特点。只有这样的导入方法,我们才能达到新课导入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宋问莲,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创新[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3

[2]尹继军,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与导入方式[J].考试周刊,2011.6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4

  • 【发布时间】2015/5/31 11:11:03
  • 【点击频次】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