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语有效性

 

【作者】 李静平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如何有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究,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导之以情  导之以趣  导之以知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有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就是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他们的这些新课导入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也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因此,
  一、有效新课导入设计,营造氛围——导之以情。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有效新课导入设计,激发兴趣——导之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探索、创造的原动力。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器,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兴趣是兴奋剂,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安排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趣味活动,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能为学生增添乐趣、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其做法有:
  (一)悬念激趣法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置悬念的导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而我们所任教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师能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运用悬念激趣导入,应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其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设悬念,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这样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故事激趣法
  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是智力开发的阶段,他们年纪小,涉世不深,见不多识不广。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故事时,学生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听课的积极性往往都很高。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上适当穿插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或实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导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导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而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拓宽视野,又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为我们的新课导入服务。
  三、有效新课导入设计,训练技能——导之以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与落实。那么,在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做到既要训练“双基”,又要导入新课呢?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是比较常用且实用的方法。
  (一)复习铺垫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想,分析,逐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的学习,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通过这样的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依据做出了有效的铺垫,从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运用复习铺垫法首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而结合点的确定又要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二)练习铺垫法
  练习铺垫法导入新课,就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运用练习铺垫法导入新课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将切合教材与课程标准,与新授课的重点、难点有密切联系的练习精选出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有效新课导入设计,开启思维——导之以智。
  《数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新课导入环节),我们除了要注意加强学生“双基”的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不能放松。在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一)提问质疑法
  (二)类比推理法
  当然,运用类比推理法应注意类比要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要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有效设计值得探讨和研究。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因此,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都能精心的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增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能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也一定能够获益非浅,更加喜欢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也定能提高。
  本文系陕西省神木县2014年度基础教育微型课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语有效性研究》(编号:Smwx1413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北师大版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版
  • 【发布时间】2015/5/31 11:16:42
  • 【点击频次】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