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传统初中数学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则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知识构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来贯穿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而引出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让数学教学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兴趣,能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要借助情境来引出问题。而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尤其要注意,应该将问题包含在情境中,通过情境来揭示当次课堂所要探究的主题。否则,如果学生目标不明确,探究活动容易失去方向。
首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而进行。以《数轴》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接触了弹簧秤、温度计等和数轴相关的物体,但还没有对数轴形成抽象化认知,为此,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称和温度计上的刻度,并引导学生以画图的方式将弹簧称和温度计简化,与此同时提出问题“簧秤和温度计上反映了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有何不同?”学生简单发言后,教师再以幻灯片展示某学生行走过程中和原点的位置变化情况,然后引出数轴的概念。由此,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对数轴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再引入原点、正方向等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其次,要注重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创设情境。如《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具体案例而写出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究二次根式的特点。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教师引出所要学习的主题后,不能急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因为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而直接进入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中不知如何发言。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预留3——5分钟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次课堂的目标,教学要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所提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要紧扣知识目标提出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以《圆》(第3课时)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圆和圆心角的概念上学习圆周角的概念,且要然学生理解圆周角定理。为此,在自主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什么是圆周角?如何定义?”“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它们都等于什么?”“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收集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构建,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围绕当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问题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讲授式的教学中,教师所讲知识较为全面,从概念到公式,从定理到推论教师都要向学生一一讲授,而应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得到了较大的解放,利用自主学习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或定理后,教师更多要做的是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教学重难点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构建知识。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是让学生在掌握了直线和圆的基本位置关系基础上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幻灯呈现案例:如右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角∠α,当l绕点A旋转时。此时提出问题: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要做的是针对小组的讨论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分析中遇到的困难。
四、教师精讲,突出重点
学生经过讨论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分析问题中还不会主动抽象概括出知识点,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情况而和学生形成互动,帮助学生从问题分析中抽象出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同时,要注重根据当次课堂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同样是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展开讨论交流活动,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直线l1与AB的夹角为α,点O到l的距离为d1,d1<r,这时直线l1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当把直线l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l位置时,∠α由锐角变为直角,点O到l的距离为d,d=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当把直线l再继续旋转到l2位置时,∠α由直角变为钝角,点O到l的距离为d2,d2<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此时教师补充:通过旋转可知,随着∠α由小变大,点O到l的距离d也由小变大,当∠α=90°时,d达到最大.此时d=r;之后当∠α继续增大时,d逐渐变小.第(2)题就解决了。追问“当直线l与直径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直线l就是⊙O的切线?”学生总结,教师概括:直线l垂直于直径AB,并经过直径的一端A点。如此,通过师生互动而让学生掌握了重点。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下转第81页)(上接第17页)学中,教师喜欢把课堂当做自己的表演秀,从开始讲到最后,课堂中的练习较少,多以课后练习为主。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则提倡要以课堂练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给予引导。
当堂检测的优点就在于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而进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导学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如在概念学习后以幻灯片出示判断、填空类学生,通过引导学生抢答、指名回答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好地把握,这也利于课后练习的分层设计。在当堂检测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而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问题教学法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以情境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好地深入到数学知识探究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且要注重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后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精讲和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来贯穿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而引出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让数学教学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兴趣,能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要借助情境来引出问题。而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尤其要注意,应该将问题包含在情境中,通过情境来揭示当次课堂所要探究的主题。否则,如果学生目标不明确,探究活动容易失去方向。
首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而进行。以《数轴》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接触了弹簧秤、温度计等和数轴相关的物体,但还没有对数轴形成抽象化认知,为此,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称和温度计上的刻度,并引导学生以画图的方式将弹簧称和温度计简化,与此同时提出问题“簧秤和温度计上反映了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有何不同?”学生简单发言后,教师再以幻灯片展示某学生行走过程中和原点的位置变化情况,然后引出数轴的概念。由此,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对数轴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再引入原点、正方向等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其次,要注重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创设情境。如《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具体案例而写出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究二次根式的特点。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教师引出所要学习的主题后,不能急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因为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而直接进入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中不知如何发言。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预留3——5分钟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次课堂的目标,教学要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自主学习阶段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所提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要紧扣知识目标提出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以《圆》(第3课时)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圆和圆心角的概念上学习圆周角的概念,且要然学生理解圆周角定理。为此,在自主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什么是圆周角?如何定义?”“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它们都等于什么?”“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收集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构建,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围绕当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问题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讲授式的教学中,教师所讲知识较为全面,从概念到公式,从定理到推论教师都要向学生一一讲授,而应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得到了较大的解放,利用自主学习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或定理后,教师更多要做的是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教学重难点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构建知识。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是让学生在掌握了直线和圆的基本位置关系基础上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幻灯呈现案例:如右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角∠α,当l绕点A旋转时。此时提出问题: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要做的是针对小组的讨论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分析中遇到的困难。
四、教师精讲,突出重点
学生经过讨论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分析问题中还不会主动抽象概括出知识点,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情况而和学生形成互动,帮助学生从问题分析中抽象出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同时,要注重根据当次课堂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同样是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展开讨论交流活动,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直线l1与AB的夹角为α,点O到l的距离为d1,d1<r,这时直线l1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当把直线l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l位置时,∠α由锐角变为直角,点O到l的距离为d,d=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当把直线l再继续旋转到l2位置时,∠α由直角变为钝角,点O到l的距离为d2,d2<r,这时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此时教师补充:通过旋转可知,随着∠α由小变大,点O到l的距离d也由小变大,当∠α=90°时,d达到最大.此时d=r;之后当∠α继续增大时,d逐渐变小.第(2)题就解决了。追问“当直线l与直径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直线l就是⊙O的切线?”学生总结,教师概括:直线l垂直于直径AB,并经过直径的一端A点。如此,通过师生互动而让学生掌握了重点。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下转第81页)(上接第17页)学中,教师喜欢把课堂当做自己的表演秀,从开始讲到最后,课堂中的练习较少,多以课后练习为主。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则提倡要以课堂练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给予引导。
当堂检测的优点就在于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而进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导学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如在概念学习后以幻灯片出示判断、填空类学生,通过引导学生抢答、指名回答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好地把握,这也利于课后练习的分层设计。在当堂检测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而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问题教学法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以情境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好地深入到数学知识探究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且要注重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后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精讲和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 【发布时间】2015/5/31 11:18:16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