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效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高效课堂的互动,就是要教师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以和谐的民主氛围,开放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唤醒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创造教学相长和师生共振的互动效果。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高效课堂互动的真谛就是,开发师生天赋无限潜能,激发生命创造的能量,在生命的课堂蓬勃创新发展。
一、 对高效课堂互动的核心、根本、捷径的思考:
我们的新课改经历了反复的磨合和创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收获,都形成了深刻的共识。大家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互动则是学校的质量线、幸福线和生命线。其理性思考是:
1、师为主导——是高效课堂互动的的核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主宰课堂互动的权威者,而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究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启迪学生学做人;引导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成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者;指导学生能动的实践。生命课堂的互动,要求“老师长”变“新学长”,教师变“死教”为“活启”,变“巧教”为“亲帮”;学生归位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库存为能动盘活; “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教师在“学堂上”要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的主线和灵魂,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科学导学,使学生身动、心动、神动合一,鼓舞着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成为知识的活超市、生命的大狂欢和互动好乐园。
2、生为主体——是高效课堂互动的根本。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应当是学生主体自愿参与并付诸实践的外在行动。这种互动行为,体现了学生具有内心的高度自觉性,愿意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达成某种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教师言语指挥下的一个机械动作,学生并不是教师用“线”操控的“木偶人”。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允许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决定。教师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情景”、“激励”、“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调动滋生的学习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面对全体学生,倡导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配任务、立体教学;完成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师生互动;串插巩固,全面掌握;测评达标,验收检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种灵活多样的开放课堂,激发着师生共振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师生精神愉快,灵动飞扬,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唱主角的老师成了配角,所有学生却成了主角,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人人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融汇和燃烧,处处洋溢着青春生命的勃发和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每位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3、经典模式——是高效课堂互动的捷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作为机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经典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育就是营造一方清澈明媚的池塘,教师要做好“授人以渔”的启迪者,等待学生的能动垂钓和生物的自然勃发生长。好学校就是能让学生自由生长、快乐发展的地方。教师是点燃、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是研究教材的人,首先应该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摆渡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思考,自己是载着知识走向了彼岸,还是载着学生走向了知识的彼岸。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计算机)互动。强调师生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互动,就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对老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为了剖析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真实的赛教课《夸父逐日》(这是铜川市新课改赛教一等奖获得者谭老师上的一节赛教课),来做具体分析。
二、对现实高效课堂互动的实践探索和评价:
(一)课堂互动的成功之处:
1、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谭老师在课堂互动方面的特点我认为:
一是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例如让学生大胆想象夸父在追日过程中遇到的哪些困难,又有之前的夸父逐日的生动动画,所以学生思维火花被碰撞、点燃,从生11到生16,不断地踊跃发言,问题不断生发、合成、丰富、完善,许多不寻常的答案奔涌而出,课堂充满情境的高潮。个体积极思考,群体完善补充,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又如设计的问题“夸父为什么追不上太阳,那么今人又能否追上?”问题很新奇,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为什么”逼使学生去探究、联想,寻求科学的答案。因初一学生科学知识有限,在之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科学漫话,这样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已见,相互启发,展开讨论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以情境孕育学生情感,创造互动。课一开始,多媒体设计的红日、彩虹随着洪大而嘹亮的音乐,随着教师美妙深邃导课语言,逐渐显现,仿佛把学生带入美妙的仙境,走入漫漫的历史长河,真是美不胜收。播放动画《夸父逐日》,滑稽有趣,音韵逗人,画面真实,使学生学习的情趣盎然。又设计的科学漫话系列《夸父,你听我说》,配有太阳摸似声和画外音,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融进画面之中,教师的创意飞扬,学生激情涌动。
三是以评价启动内需,激励互动。谭老师能以平等、和谐、向上、温馨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点燃了他们心灵的火花。例如:生9回答定之后,老师顺茬道:“好,想把真情永留人间”。生10回答之后,老师很激励地说:“回答的很好,大家为他鼓掌。”生15回答完后,老师欣赏地说:很好,想像的不错,能不能更具体些。生16回答之后,老师说:“总结的很好,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请大家为他喝彩”。生26回答之后,老师风趣地说:“哦,你移花接木,水到渠成,孺子可教也”,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首歌,一个玩笑……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载体,伴随教学互动的始终。
2、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课堂上谭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40余幅精美画面,45名学生至少有48人次参与了课堂的互动。有唱歌的,有背诗的,有跳舞的,发表意见的,有辩驳观点的,互动有声有色。当老师问夸父逐日的最大困难的时候,学生谈到了“渴”,老师又问为什么,生18说:“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生命就会枯竭。”老师随机激励说:“哦,说的太好了,如果说我们的人类现在饮用的谈水资源全部枯竭了,或者污染了,会怎么办?”学生19醒悟道:“人类就会毁灭了,地球只是废球。”生20立即迁移到“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母亲,更应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师生相互启发,渗透、融合、迁移,使知识的生发不断拓展和丰富。正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清除了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学生愿意和老师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解难,形成了共识。
3.互动——在“结构”意识和“弹性化”方案中更加有效。
一节课就是40分钟,要把粉擦在脸上,把劲用在刃上,就要从宏观上把40分钟的互动“结构”起来,这是一种互动的战略问题。这节课,老师的组织、点拔、评价均占四分之一,学生的参与活动约占到四分之三。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生的互动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实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48人次在课堂上交流和对话,不是单调听教师讲授,更重要的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结构”的观念,教材的学习和探究本课只用了三分之二,而课外拓展又占去三分之一。
当然,在“结构”意识中,还应该有一个“弹性”方案。因为宏观结构后,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情景,所以不能死扣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制订一些弹性方案。例如谭老师在设计想像夸父逐日遇到的具体困难时开始设计为3分钟,因学生兴趣浓,知识生发丰富,所以多给了2分钟。在课外拓展时,学生有很多东西展示,但因马上要下课,把一些内容放到了课外,这样能给课外留下丰富和思考的空间。
(二)课堂互动的不足之处
尽管谭老师这节课是顺应课改新形势,讲的有声有色,课堂互动有效。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课堂容量大,弹性的空间受到限制。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诚然符合新理念,也有利于知识的生发和拓展,但课外波及的内容过多,致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弹性空间受到限制,容易形成宽而有余,深而不足。
2、小组合作学习特色不鲜明。教师在学生坐座位的数量和形式上,教师应做到合理安排,设计的目的是打破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做到合理分组,选好组长,设立目标,采用类型(自由发言式、轮流发言式、补充式、一帮一式、练习式),归纳交流,这样小组学习的扎实开展,也有利于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3、学生质疑提问者少。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设计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学生没有主动向老师,同学提问题的,所以致使学生主动学习及向纵深发展不够。
总之,我们的高效课堂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协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课堂充满灵动的体验、艺术的魅力、生命的活力、教学的效益,实现教学相长的共振和效能。课堂互动是唤醒灵魂、激扬生命、创造美好、享受成功、分享快乐的事业。相长教学,其乐融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的价值人生和精彩生命校园,就是我们的教师,用智慧的漫天长线,激扬水的生命潜力的舞动,构筑起“高效课堂”的美好同心圆!我们要为教师的幸福成功树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多轮驱动激发生命的火焰,共同创造更加高效美好的生命互动的乐园!
一、 对高效课堂互动的核心、根本、捷径的思考:
我们的新课改经历了反复的磨合和创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收获,都形成了深刻的共识。大家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互动则是学校的质量线、幸福线和生命线。其理性思考是:
1、师为主导——是高效课堂互动的的核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主宰课堂互动的权威者,而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究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启迪学生学做人;引导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成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者;指导学生能动的实践。生命课堂的互动,要求“老师长”变“新学长”,教师变“死教”为“活启”,变“巧教”为“亲帮”;学生归位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库存为能动盘活; “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教师在“学堂上”要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的主线和灵魂,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科学导学,使学生身动、心动、神动合一,鼓舞着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成为知识的活超市、生命的大狂欢和互动好乐园。
2、生为主体——是高效课堂互动的根本。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应当是学生主体自愿参与并付诸实践的外在行动。这种互动行为,体现了学生具有内心的高度自觉性,愿意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达成某种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教师言语指挥下的一个机械动作,学生并不是教师用“线”操控的“木偶人”。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允许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决定。教师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情景”、“激励”、“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调动滋生的学习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面对全体学生,倡导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配任务、立体教学;完成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师生互动;串插巩固,全面掌握;测评达标,验收检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种灵活多样的开放课堂,激发着师生共振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师生精神愉快,灵动飞扬,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唱主角的老师成了配角,所有学生却成了主角,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人人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融汇和燃烧,处处洋溢着青春生命的勃发和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每位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3、经典模式——是高效课堂互动的捷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作为机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经典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育就是营造一方清澈明媚的池塘,教师要做好“授人以渔”的启迪者,等待学生的能动垂钓和生物的自然勃发生长。好学校就是能让学生自由生长、快乐发展的地方。教师是点燃、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是研究教材的人,首先应该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摆渡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思考,自己是载着知识走向了彼岸,还是载着学生走向了知识的彼岸。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计算机)互动。强调师生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互动,就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对老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为了剖析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真实的赛教课《夸父逐日》(这是铜川市新课改赛教一等奖获得者谭老师上的一节赛教课),来做具体分析。
二、对现实高效课堂互动的实践探索和评价:
(一)课堂互动的成功之处:
1、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因此,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谭老师在课堂互动方面的特点我认为:
一是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例如让学生大胆想象夸父在追日过程中遇到的哪些困难,又有之前的夸父逐日的生动动画,所以学生思维火花被碰撞、点燃,从生11到生16,不断地踊跃发言,问题不断生发、合成、丰富、完善,许多不寻常的答案奔涌而出,课堂充满情境的高潮。个体积极思考,群体完善补充,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又如设计的问题“夸父为什么追不上太阳,那么今人又能否追上?”问题很新奇,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为什么”逼使学生去探究、联想,寻求科学的答案。因初一学生科学知识有限,在之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科学漫话,这样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已见,相互启发,展开讨论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以情境孕育学生情感,创造互动。课一开始,多媒体设计的红日、彩虹随着洪大而嘹亮的音乐,随着教师美妙深邃导课语言,逐渐显现,仿佛把学生带入美妙的仙境,走入漫漫的历史长河,真是美不胜收。播放动画《夸父逐日》,滑稽有趣,音韵逗人,画面真实,使学生学习的情趣盎然。又设计的科学漫话系列《夸父,你听我说》,配有太阳摸似声和画外音,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融进画面之中,教师的创意飞扬,学生激情涌动。
三是以评价启动内需,激励互动。谭老师能以平等、和谐、向上、温馨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点燃了他们心灵的火花。例如:生9回答定之后,老师顺茬道:“好,想把真情永留人间”。生10回答之后,老师很激励地说:“回答的很好,大家为他鼓掌。”生15回答完后,老师欣赏地说:很好,想像的不错,能不能更具体些。生16回答之后,老师说:“总结的很好,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请大家为他喝彩”。生26回答之后,老师风趣地说:“哦,你移花接木,水到渠成,孺子可教也”,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首歌,一个玩笑……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载体,伴随教学互动的始终。
2、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课堂上谭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40余幅精美画面,45名学生至少有48人次参与了课堂的互动。有唱歌的,有背诗的,有跳舞的,发表意见的,有辩驳观点的,互动有声有色。当老师问夸父逐日的最大困难的时候,学生谈到了“渴”,老师又问为什么,生18说:“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生命就会枯竭。”老师随机激励说:“哦,说的太好了,如果说我们的人类现在饮用的谈水资源全部枯竭了,或者污染了,会怎么办?”学生19醒悟道:“人类就会毁灭了,地球只是废球。”生20立即迁移到“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母亲,更应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师生相互启发,渗透、融合、迁移,使知识的生发不断拓展和丰富。正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清除了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学生愿意和老师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解难,形成了共识。
3.互动——在“结构”意识和“弹性化”方案中更加有效。
一节课就是40分钟,要把粉擦在脸上,把劲用在刃上,就要从宏观上把40分钟的互动“结构”起来,这是一种互动的战略问题。这节课,老师的组织、点拔、评价均占四分之一,学生的参与活动约占到四分之三。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生的互动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实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48人次在课堂上交流和对话,不是单调听教师讲授,更重要的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结构”的观念,教材的学习和探究本课只用了三分之二,而课外拓展又占去三分之一。
当然,在“结构”意识中,还应该有一个“弹性”方案。因为宏观结构后,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情景,所以不能死扣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制订一些弹性方案。例如谭老师在设计想像夸父逐日遇到的具体困难时开始设计为3分钟,因学生兴趣浓,知识生发丰富,所以多给了2分钟。在课外拓展时,学生有很多东西展示,但因马上要下课,把一些内容放到了课外,这样能给课外留下丰富和思考的空间。
(二)课堂互动的不足之处
尽管谭老师这节课是顺应课改新形势,讲的有声有色,课堂互动有效。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课堂容量大,弹性的空间受到限制。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诚然符合新理念,也有利于知识的生发和拓展,但课外波及的内容过多,致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弹性空间受到限制,容易形成宽而有余,深而不足。
2、小组合作学习特色不鲜明。教师在学生坐座位的数量和形式上,教师应做到合理安排,设计的目的是打破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做到合理分组,选好组长,设立目标,采用类型(自由发言式、轮流发言式、补充式、一帮一式、练习式),归纳交流,这样小组学习的扎实开展,也有利于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提高。
3、学生质疑提问者少。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设计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学生没有主动向老师,同学提问题的,所以致使学生主动学习及向纵深发展不够。
总之,我们的高效课堂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协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课堂充满灵动的体验、艺术的魅力、生命的活力、教学的效益,实现教学相长的共振和效能。课堂互动是唤醒灵魂、激扬生命、创造美好、享受成功、分享快乐的事业。相长教学,其乐融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的价值人生和精彩生命校园,就是我们的教师,用智慧的漫天长线,激扬水的生命潜力的舞动,构筑起“高效课堂”的美好同心圆!我们要为教师的幸福成功树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多轮驱动激发生命的火焰,共同创造更加高效美好的生命互动的乐园!
- 【发布时间】2015/5/31 11:23:56
- 【点击频次】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