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营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为广泛地运用于上课的开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过程即 “ 不协调 -- 探究 -- 深思 -- 发现 -- 解决问题 ” 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 “ 引子 ” 、戏剧的 “ 序幕 ” ,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 “ 欲罢不能 ” 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情景创设。数学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在讲授 “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 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 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故事叙述。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我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 + 2 + 3 + …… + 100” 。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 “5050” 。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 ,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 。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 ” 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矛盾利用。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辩。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 “ 曲线的参数方程 ” 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 “ 参数方程 ” 的学习感受很深。
悬念设置。导出教材中最紧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调转话锋,诱导学生探寻答案。
“ 名言 ” 引用。精炼的语言(古代诗词、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强表现力,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初学立体几何,第一节课讲“ 平面 ”。我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学生都学过,低声默念。我讲:“‘ 水面初平中隐舍了‘平面' 的概念,古人尚且知晓,我们难道连古人亦不如吗? ” 利用学生“ 好胜 ” 的性格,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讲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可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来讲授 “ 线面垂直 ” 、 “ 直线与圆相切 ”等。
“ 道具 ” 布置。学习立体几何,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橡皮泥、游戏棒的使用更让学生倍感兴趣,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长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两直线位置关系时,发动学生在教室一长方体中找两条直线,并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一般找到的都是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但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异面直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导入技能是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它是各种课堂交流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但是,透过灵活多变的导入形式,也不难发现导入技能有着大体相似的结构。掌握导入技能的基本构成就能抓住重要的因素实施训练,但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营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为广泛地运用于上课的开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过程即 “ 不协调 -- 探究 -- 深思 -- 发现 -- 解决问题 ” 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 “ 引子 ” 、戏剧的 “ 序幕 ” ,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 “ 欲罢不能 ” 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情景创设。数学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在讲授 “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 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 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故事叙述。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我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 + 2 + 3 + …… + 100” 。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 “5050” 。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 ,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 。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 ” 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矛盾利用。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辩。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 “ 曲线的参数方程 ” 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 “ 参数方程 ” 的学习感受很深。
悬念设置。导出教材中最紧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调转话锋,诱导学生探寻答案。
“ 名言 ” 引用。精炼的语言(古代诗词、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强表现力,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初学立体几何,第一节课讲“ 平面 ”。我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学生都学过,低声默念。我讲:“‘ 水面初平中隐舍了‘平面' 的概念,古人尚且知晓,我们难道连古人亦不如吗? ” 利用学生“ 好胜 ” 的性格,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讲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可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来讲授 “ 线面垂直 ” 、 “ 直线与圆相切 ”等。
“ 道具 ” 布置。学习立体几何,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橡皮泥、游戏棒的使用更让学生倍感兴趣,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长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两直线位置关系时,发动学生在教室一长方体中找两条直线,并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一般找到的都是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但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异面直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导入技能是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它是各种课堂交流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但是,透过灵活多变的导入形式,也不难发现导入技能有着大体相似的结构。掌握导入技能的基本构成就能抓住重要的因素实施训练,但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发布时间】2015/5/31 11:25:15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