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现状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近年来,全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现有学校已无法继续满足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相对就近入学的需求。已经入学的孩子,教育状况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较多,十分严重。对这些问题提高关注度,进行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十分必要。
一、现状调查: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的孩子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身份,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幼儿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幼儿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幼儿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无法健康成长,这些都增加了对他们的教育的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幼儿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老师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
二、对策与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幼儿园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状况。
第二、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三、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其课余生活状况。由社区、妇联、民政部门联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特点,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政策宣传,提高学生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第四、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家园合作。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育幼儿的责任将由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承担,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特别是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频率更低,这就使得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教师也不能及时掌握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给予家长进一步的教育建议和帮助了。
第五、引导和帮助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于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幼儿来讲,入园适应困难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教师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主动关爱每一位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游戏、生活状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耐心解决他们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使他们尽快爱上幼儿园的新生活、新环境。此外,帮助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或游戏,提高外来务工家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当地幼儿跟外来务工家庭幼儿交朋友,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六、外来务工家庭积极配合改进,努力创建良好家庭教养环境。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外来务工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科学育儿的知识信息掌握的较少,并进而导致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调查中很多外来务工家长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外来务工家庭幼儿的全面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丰富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积极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提高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水平。笔者建议外来务工家庭可以利用有限的经济条件为幼儿创造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咨询幼儿教师,为孩子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质量较高的教育材料;还可以借助社区组建幼儿活动中心,把各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互换和共享,这样即节省了教育资金,又能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一、现状调查: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的孩子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身份,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幼儿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幼儿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幼儿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无法健康成长,这些都增加了对他们的教育的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幼儿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老师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
二、对策与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幼儿园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状况。
第二、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三、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同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为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善其课余生活状况。由社区、妇联、民政部门联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特点,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义务教育政策宣传,提高学生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第四、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家园合作。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育幼儿的责任将由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承担,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特别是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频率更低,这就使得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教师也不能及时掌握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给予家长进一步的教育建议和帮助了。
第五、引导和帮助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于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幼儿来讲,入园适应困难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教师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主动关爱每一位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游戏、生活状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耐心解决他们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使他们尽快爱上幼儿园的新生活、新环境。此外,帮助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或游戏,提高外来务工家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当地幼儿跟外来务工家庭幼儿交朋友,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六、外来务工家庭积极配合改进,努力创建良好家庭教养环境。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外来务工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科学育儿的知识信息掌握的较少,并进而导致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调查中很多外来务工家长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外来务工家庭幼儿的全面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丰富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积极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提高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水平。笔者建议外来务工家庭可以利用有限的经济条件为幼儿创造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咨询幼儿教师,为孩子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质量较高的教育材料;还可以借助社区组建幼儿活动中心,把各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互换和共享,这样即节省了教育资金,又能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 【发布时间】2015/5/31 11:28:31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