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关键词】 ;
【正文】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掌握它意味着可以用它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而英语则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语言。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十分强调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培养。听力理解能力又一直是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在听力上的训练不仅是单项语言技巧的提高,更是科学掌握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理解能力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那么,怎样确保有良好的训练效果呢?我个人以为:
第一、正确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听英语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听英语时不同程度地存在潜在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感到被动,没有把握,,怕听不懂,因此过分紧张,这样就会使本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听不懂了。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材料,或听一首轻松的英文歌曲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另外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不要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细节,听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内容上而不是语言上;要集中到大意上而不是细节上;要集中到正在听的内容而不是刚听过的内容。在进行听力教学前,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复习等形式来呈现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词汇或句型,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所听材料中的生词障碍,并提醒他们注意句子中的语音语调,适当呈现即将出现的内容,从而降低听的难度,消除学生听前的紧张心理。
第二、背景辅助,提高学生对英语交流运用的理解能力。
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习俗就是生活方式,它是我们生存、感觉、思考及与他人交往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常会因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引起听力理解和交流的障碍。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知识面的扩大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在注意纯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以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大脑中的有用信息的储备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第三、联系口语,培养学生对人物情感态度的预测能力。
预测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运用和学习的基本技能,是理解口头语言的主要程序,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可以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谈话的地点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一些关联词、过渡词及其短语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讲话人的语速、句子重音的不同、音调的高低变化、意群的停顿等来帮助学生于听力内容,于谈话人的内心感受及其态度进行预测,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猜。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听的素质。
第四、边听边记,培养学生对细节内容的连贯记忆能力。
在听力课上,有的学生反映材料中的句子基本听得懂,但听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听完整个材料却记不清究竟讲了些什么,这种现象主要是缺乏连贯记忆造成的,而缺乏连贯记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边听边记忆,所以在听之前,教师要特别要求学生听时要记忆,可以留意也可以笔录重点细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听力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不见文字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由关键词抓大意,猜生词含义,利用语音语调推测言外之意等能力。因此,听力训练是一种能力训练,而非能力测试,听力训练是训练学生对不见文字的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不应完全依赖于做听力测试题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应合理地组织听力训练材料,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上下文、背景知识、说话者的语言、关键词等预测下文,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内容筛选,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一边分析,一边综合,一边听一边猜,带着上文的问题去听下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听力基本功,学生才能听有所得,越听越想听。
当然英语听力理解是学生要达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使学生闯过听力关,关键还是让学生多听,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录音,教师用英语讲课及对话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多听。教师可以每天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录一些课外听力训练的材料,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节目。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听力水平,不断培养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视听配合、听说配合、听写配合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听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听力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消除听力课的枯燥感,增加学生听的兴趣,又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摸索、交流、创新,取百家之长,避众人之短,汇心理素质教育与听力原则、技巧为一体,扭转听力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力求创新,迈出外语语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一、正确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听英语时的心理障碍。
学生听英语时不同程度地存在潜在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感到被动,没有把握,,怕听不懂,因此过分紧张,这样就会使本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听不懂了。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材料,或听一首轻松的英文歌曲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另外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不要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细节,听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内容上而不是语言上;要集中到大意上而不是细节上;要集中到正在听的内容而不是刚听过的内容。在进行听力教学前,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复习等形式来呈现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词汇或句型,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所听材料中的生词障碍,并提醒他们注意句子中的语音语调,适当呈现即将出现的内容,从而降低听的难度,消除学生听前的紧张心理。
第二、背景辅助,提高学生对英语交流运用的理解能力。
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习俗就是生活方式,它是我们生存、感觉、思考及与他人交往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常会因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引起听力理解和交流的障碍。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知识面的扩大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在注意纯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以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大脑中的有用信息的储备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第三、联系口语,培养学生对人物情感态度的预测能力。
预测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运用和学习的基本技能,是理解口头语言的主要程序,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可以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谈话的地点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一些关联词、过渡词及其短语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讲话人的语速、句子重音的不同、音调的高低变化、意群的停顿等来帮助学生于听力内容,于谈话人的内心感受及其态度进行预测,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猜。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听的素质。
第四、边听边记,培养学生对细节内容的连贯记忆能力。
在听力课上,有的学生反映材料中的句子基本听得懂,但听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听完整个材料却记不清究竟讲了些什么,这种现象主要是缺乏连贯记忆造成的,而缺乏连贯记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边听边记忆,所以在听之前,教师要特别要求学生听时要记忆,可以留意也可以笔录重点细节。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听力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不见文字的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由关键词抓大意,猜生词含义,利用语音语调推测言外之意等能力。因此,听力训练是一种能力训练,而非能力测试,听力训练是训练学生对不见文字的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不应完全依赖于做听力测试题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应合理地组织听力训练材料,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上下文、背景知识、说话者的语言、关键词等预测下文,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内容筛选,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一边分析,一边综合,一边听一边猜,带着上文的问题去听下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听力基本功,学生才能听有所得,越听越想听。
当然英语听力理解是学生要达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使学生闯过听力关,关键还是让学生多听,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录音,教师用英语讲课及对话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多听。教师可以每天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录一些课外听力训练的材料,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节目。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听力水平,不断培养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视听配合、听说配合、听写配合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听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听力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消除听力课的枯燥感,增加学生听的兴趣,又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摸索、交流、创新,取百家之长,避众人之短,汇心理素质教育与听力原则、技巧为一体,扭转听力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力求创新,迈出外语语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 【发布时间】2015/5/31 11:41:52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