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中学推行实用技术之路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学有所长,用有所用的多向型的新型人才。结合农村的实际,拓宽教育渠道,不断寻找农科教的优势,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开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局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实行农科教结合,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实践 探索
我校近二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为学生的终身生存和发展全面打好素质基础的目标,还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坚持走两条路的原则,即在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同时,更多地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达此目的,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 转变办学观念,端正办学方向,重视劳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招生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变化等种种原因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家庭困难,升学无望,辍学率增大,给国家和社会增添了许多负担。教育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建设急需的懂技术、懂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我这些年来认识到农村中学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要回到基层或农村,必须让他们掌握一门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从本地农村经济特点来看,农民的观念由于受地域及文化的局限,传统的耕作式沿袭至今,农村面貌很难改变。要发展农业,必须要解放生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变粗犷型、分散型、单一型的传统农业为精细型、规模型、多样型的现代化农业。
作为农技教师的我,在完成普通基础文化教育教学的同时,应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全程渗透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
我根据实际现已编写了《中药材栽培技术》、《实用菌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獭兔饲养技术》、《肉鸽饲养技术》、《养牛实用技术》等四十多种讲义。并结合学校基地,搞大棚花卉栽培、绿化苗木培育、葡萄栽培、食用菌栽培、肉鸽养殖、獭兔养殖等项目,每个项目都让学生分班级轮流学习和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亲手操作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劳技教育有着它特殊的功能。它有利于克服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狠抓理论,重在实践,结合实际,发展地方经济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成为劳动与技术的主人,都成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要求,农村学校的教育目的应面向三农(农村、农民、农业),我认识到农村学校的教育光靠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能达到“但愿人人成才”的目的。事在必行,农村中学教育必须走改革之路: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农科教”的基础知识培训。
我认为开设劳动技术教学,除了有现成的教材,劳技教师还应自编讲义,确保讲义的质量。另外应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基地,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通过对农职培训后,做到“有的放矢”效果很好。
例如:98届在我校参加农职培训的初三学生毛光林,家住太平村运达寨村民组,全家四口,父母是文盲,兄妹小学就读,96年前人均月收入不足400.00元,该生在我校读书后,积极参加农职培训,96年就栽梨树5亩,98届毕业后回家中,他利用所学的烤烟栽培技术,在家栽种10亩高产优质烤烟,当年就丢掉了贫困的帽子,2013年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0.00元,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又如:以前家住新河村罗丝穴村民组的我校学生罗汝飞,一家6口,当时人均月收入只有350 .00 元,在我校接受农职技术培训后,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父亲罗生强,帮助家庭种植烤烟、地瓜、银杏等,发展庭院经济,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罗汝飞同学家人均年收入已达45000.00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三、开发校本课程,抓好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政策 ,带动地方经济
展望未来,我认为农职教育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农村实际,建立与时代潮流融为一体的新型育人体制,塑造实用型新时代的农民。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的实用人才,让毕业生掌握多门农村实用技术与技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进程,营造“升学有望,创业有门,致富有路”的育人氛围,实行创新管理。解决发挥农村中学对升学与就业服务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农村中学综合改革的新途径。
譬如,石家湾村民组村民梁宽在我校接受培训,他家有100多亩梨园,由于当时引进四川苍溪雪梨,栽种了7年没有一点收获,已经准备放弃了,当我了解情况后,亲自到园里查看,回来编写了《果树高枝换接技术》的讲义。并应梁宽的邀请,我组织全班80余同学为他家梨园全部进行了高枝换接,现已进入盛果期,每年有几万元纯收入。三佰佬属国家级农业开发示范区,我针对当地情况,采取措施编写了《油菜高产栽培》、《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等10多种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讲义。在我提议下,我和我校农技教师以前对当地农民进行了上千人次培训,使当地水稻、油菜获丰收。
四、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劳技教育,服务当地,服务社会
我认识到农村中学教育,只有将普教和职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让学生愿进来,留得住,学得好。
劳动技术教育不能走形式、走过场,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脚踏实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体现了实际的生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生命活力,才能被广大的学生和家长接受。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学习和实践,我地劳动技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0年春季,我与几名农职教师带领了400余名学生到草塘镇三佰佬省级农业示范区,进行现代农村育苗、插秧等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田实践操作,很快学会了育苗和插秧等技术,受到农业科学推广站领导及农民的一致好评。迄今已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劳动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还乡进行家乡建设,确保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实施劳技教育培育了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级党政的关心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走农科教结合的正确办学道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办出了农村中学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社会效益。
1、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基础课、活动课、劳技课等多种育人渠道的育人功能综合作用于学生,释放了学生自身的能量,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增强,基础学力得到充实,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劳技教育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实行农科教以来,每学期其他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全县名列前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2、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后备人才。采用多渠道协调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发展基础,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升入高中的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好,学习后劲大,自立能力较强;城镇就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好学上进,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回乡务农的学生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一定技术,能扎根农村,靠勤劳和科技致富,在“科技兴农”的实践中大显身手。
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培养的人才都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的奥秘,并能独立开展各项门路,他们的农村经济提高了,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走向富裕。这些充分体现了农科教直接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在学校教育中罕见。
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教师的我,应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重任,将不断总结农科教结合的经验,不断深化课题改革,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定能把农科教结合工作推向更新的台阶,为振兴农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 《园艺学》 《养殖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栽培学》《走进新课程》
《农村劳动技术课本》
《贵州教育》 《基础生态学》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实践 探索
我校近二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为学生的终身生存和发展全面打好素质基础的目标,还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坚持走两条路的原则,即在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同时,更多地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达此目的,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 转变办学观念,端正办学方向,重视劳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招生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变化等种种原因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家庭困难,升学无望,辍学率增大,给国家和社会增添了许多负担。教育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建设急需的懂技术、懂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我这些年来认识到农村中学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要回到基层或农村,必须让他们掌握一门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从本地农村经济特点来看,农民的观念由于受地域及文化的局限,传统的耕作式沿袭至今,农村面貌很难改变。要发展农业,必须要解放生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变粗犷型、分散型、单一型的传统农业为精细型、规模型、多样型的现代化农业。
作为农技教师的我,在完成普通基础文化教育教学的同时,应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全程渗透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
我根据实际现已编写了《中药材栽培技术》、《实用菌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獭兔饲养技术》、《肉鸽饲养技术》、《养牛实用技术》等四十多种讲义。并结合学校基地,搞大棚花卉栽培、绿化苗木培育、葡萄栽培、食用菌栽培、肉鸽养殖、獭兔养殖等项目,每个项目都让学生分班级轮流学习和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亲手操作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劳技教育有着它特殊的功能。它有利于克服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狠抓理论,重在实践,结合实际,发展地方经济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能成为劳动与技术的主人,都成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要求,农村学校的教育目的应面向三农(农村、农民、农业),我认识到农村学校的教育光靠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能达到“但愿人人成才”的目的。事在必行,农村中学教育必须走改革之路: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农科教”的基础知识培训。
我认为开设劳动技术教学,除了有现成的教材,劳技教师还应自编讲义,确保讲义的质量。另外应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基地,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通过对农职培训后,做到“有的放矢”效果很好。
例如:98届在我校参加农职培训的初三学生毛光林,家住太平村运达寨村民组,全家四口,父母是文盲,兄妹小学就读,96年前人均月收入不足400.00元,该生在我校读书后,积极参加农职培训,96年就栽梨树5亩,98届毕业后回家中,他利用所学的烤烟栽培技术,在家栽种10亩高产优质烤烟,当年就丢掉了贫困的帽子,2013年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0.00元,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又如:以前家住新河村罗丝穴村民组的我校学生罗汝飞,一家6口,当时人均月收入只有350 .00 元,在我校接受农职技术培训后,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父亲罗生强,帮助家庭种植烤烟、地瓜、银杏等,发展庭院经济,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罗汝飞同学家人均年收入已达45000.00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三、开发校本课程,抓好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政策 ,带动地方经济
展望未来,我认为农职教育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农村实际,建立与时代潮流融为一体的新型育人体制,塑造实用型新时代的农民。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的实用人才,让毕业生掌握多门农村实用技术与技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进程,营造“升学有望,创业有门,致富有路”的育人氛围,实行创新管理。解决发挥农村中学对升学与就业服务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农村中学综合改革的新途径。
譬如,石家湾村民组村民梁宽在我校接受培训,他家有100多亩梨园,由于当时引进四川苍溪雪梨,栽种了7年没有一点收获,已经准备放弃了,当我了解情况后,亲自到园里查看,回来编写了《果树高枝换接技术》的讲义。并应梁宽的邀请,我组织全班80余同学为他家梨园全部进行了高枝换接,现已进入盛果期,每年有几万元纯收入。三佰佬属国家级农业开发示范区,我针对当地情况,采取措施编写了《油菜高产栽培》、《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等10多种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讲义。在我提议下,我和我校农技教师以前对当地农民进行了上千人次培训,使当地水稻、油菜获丰收。
四、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劳技教育,服务当地,服务社会
我认识到农村中学教育,只有将普教和职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让学生愿进来,留得住,学得好。
劳动技术教育不能走形式、走过场,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脚踏实地。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体现了实际的生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生命活力,才能被广大的学生和家长接受。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学习和实践,我地劳动技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0年春季,我与几名农职教师带领了400余名学生到草塘镇三佰佬省级农业示范区,进行现代农村育苗、插秧等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田实践操作,很快学会了育苗和插秧等技术,受到农业科学推广站领导及农民的一致好评。迄今已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劳动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还乡进行家乡建设,确保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
五、实施劳技教育培育了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级党政的关心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走农科教结合的正确办学道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办出了农村中学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社会效益。
1、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基础课、活动课、劳技课等多种育人渠道的育人功能综合作用于学生,释放了学生自身的能量,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增强,基础学力得到充实,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劳技教育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实行农科教以来,每学期其他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全县名列前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2、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后备人才。采用多渠道协调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发展基础,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升入高中的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好,学习后劲大,自立能力较强;城镇就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好学上进,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回乡务农的学生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一定技术,能扎根农村,靠勤劳和科技致富,在“科技兴农”的实践中大显身手。
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培养的人才都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的奥秘,并能独立开展各项门路,他们的农村经济提高了,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走向富裕。这些充分体现了农科教直接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在学校教育中罕见。
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教师的我,应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重任,将不断总结农科教结合的经验,不断深化课题改革,认清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定能把农科教结合工作推向更新的台阶,为振兴农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 《园艺学》 《养殖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栽培学》《走进新课程》
《农村劳动技术课本》
《贵州教育》 《基础生态学》
- 【发布时间】2015/5/31 11:43:24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