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巧用生活情景,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 ;
【正文】数学源于生活又应运于生活,它是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让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变的具体、生动、直观,是学生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数学教学生活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点出发,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猜谜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上课伊始,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我说大家都看过阿凡提巧要账的故事吗?阿凡提可聪明了,巴依老爷每月在家的时间是;4、8、12、16、20、24、28(即4的倍数);账房先生每月在家的时间是:6、12、18、24、30(即6的倍数),请同学们想想阿凡提那天去合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阿凡提去的时间是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日子,也就是4和6公有的倍数即12、24,而12是公倍数中最小的,所以12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巧妙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墨水瓶盒、牙膏盒、药盒等,将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具体化,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时,学生就很容易的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也是他们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还原到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加强理解。例如:在教学第一册(人教版)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一位学生当车头,再找几个学生当乘客,到站点时,车上有下来的乘客,也有上车的人,让学生在情景中算一算这时车上有多少人,学生就很容易能理解下车的要减去,上到车里面的要加上。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实践,让学生体验应用之乐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如:教学完“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收集某个时间段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制成“车流量统计表”为交通部门制定交通规则,提供数量依据。又如,教学完“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实地调查,统计储蓄种类,并计算一定量的钱,比如, 2000 元人民币是存一年合算还是存两年合算。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还原到生活中,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点出发,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猜谜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上课伊始,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我说大家都看过阿凡提巧要账的故事吗?阿凡提可聪明了,巴依老爷每月在家的时间是;4、8、12、16、20、24、28(即4的倍数);账房先生每月在家的时间是:6、12、18、24、30(即6的倍数),请同学们想想阿凡提那天去合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阿凡提去的时间是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日子,也就是4和6公有的倍数即12、24,而12是公倍数中最小的,所以12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巧妙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墨水瓶盒、牙膏盒、药盒等,将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具体化,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时,学生就很容易的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也是他们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还原到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加强理解。例如:在教学第一册(人教版)中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一位学生当车头,再找几个学生当乘客,到站点时,车上有下来的乘客,也有上车的人,让学生在情景中算一算这时车上有多少人,学生就很容易能理解下车的要减去,上到车里面的要加上。在教学中创设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实践,让学生体验应用之乐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如:教学完“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收集某个时间段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制成“车流量统计表”为交通部门制定交通规则,提供数量依据。又如,教学完“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实地调查,统计储蓄种类,并计算一定量的钱,比如, 2000 元人民币是存一年合算还是存两年合算。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还原到生活中,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5/5/31 11:59:14
- 【点击频次】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