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常见误区浅析

 

【作者】 尹华强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晓钟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只有正确认识,才能科学运用。一个有效的情境应该是从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出来,集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和学科性于一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设  误区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很多教学大家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常常集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和学科性于一体。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乏见到“变味”、“走调”的情境,看似闹热,而实效性低,没有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落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只像是给传统教学加了点“佐料”,有点装腔作势新课改罢了。细研这些情境,追述情境背后的设计缘由,大致存有下列的误区。
  一、形同虚设的装点式情境
  情境一旦被设计到教学流程中,它既是知识的载体,自身也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如果把情境仅仅看作是容器,是用来装点课堂,抢人眼球,那么这个情境就成了教学的形同虚设的“包装”,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了。出现这种情境的原因,是教师对情境缺乏理解,盲目效仿,把“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一堂竞教课中这样教学到,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们,你们喜欢猪八戒吗?那好,他要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这样的激趣导入倒无可厚非,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猪八戒头像+复习题,接着是猪八戒头像+例题,然后是猪八戒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猪八戒头像+总结。这种附着猪八戒头像的情境能叫情境吗?自身是知识一的部分吗?只是一个外包装,这样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和耗时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本来有趣的猪八戒形象被这样不伦不类的运用,连其应有的“磁场效应”也荡然无存了。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情境的内涵,不能把“情境”仅仅看作是新课改推进的一种手段,而忽略“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的重要意义。一堂课中的具有整合全局的情境应该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冗余拐角的绕弯式情境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由于答案指向性不明,不能引发学生有序思考,导致学生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种被称为冗余拐角的绕弯式情境,对于小学生,其科学性、学科性大打折扣。如教学“元角分”,教者设计了一个“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情境:师:“小红给远在新疆的爸爸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A:“需要一个邮局。”生B:“需要一个邮递员。”生C:“需要一个信封。”生D:“需要运送邮件的工具”……学生的回答都正确,但都不是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无奈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还是得自身提出早就该提出的问题,这种绕弯式情境实在冗余,既费时又费神,还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让学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这样的情境我们应该摈弃,面对小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指向性,能启发学生有序思考。
  三、不切实际的拔高式情境
  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任意降低或拔高都不利于学生发展,低则无趣,无法引起学生注意;高则无力,学力无法满足挑战需求。因此,我们的情境应尊重学情而创设。但个别教师不顾及学生实际水平而随意加大难度,创设出了拔高式情境。如教学“一笔画”时,有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一笔画出一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在成人眼里,这样的情境合情合理,应该是科学设计。但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不这样想,“一笔画”和“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不理解。在同课异构的另一堂课中,另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要求用一笔画出一只鸡的图案。这样设计显然更加科学、有趣,合乎学生兴趣需求和能力实际。
  四、违背常识的杜撰式情境
  情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必须保证其科学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情境而情境,随意杜撰情境,不管情境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现实实际和生活常识,这是不允许的,有误导之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这样创设情境:“一块正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玻璃吗?当然不要。又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赛跑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很多学生对此很恼火,都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是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起码应该符合的生活逻辑。这是典型的杜撰式情境,是很致命的,出现这种结果,只能说教师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具备。
  五、替代实践的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常用工具,不仅能营造出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氛围,还能模拟出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教学实验。正因为其具有这样强大的功能,可取而代之很多内容,我们教师就把它用来取代实验和一些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这样以多媒体来取代“做中学”的所谓的多媒体情境,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叫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少了实践操作的机会,无疑是一大损失,对于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错误设计。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数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动手实践,“做中学”、“做中用”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法宝,任何手段都不能取代。
  实践中,还有很多误区我们无法难以一一罗列。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我们教学的一次失误,我们应力戒,只有正确认识,才能科学运用。因此,还是让我们把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利于学生发展上来吧。
  参考文献:
  [1]冯晓燕,数学课堂导入优劣之我见[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10。
  [2]陈保荣,力求情境创设的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
  [3]喻志文,浅析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 【发布时间】2015/5/31 13:37:27
  • 【点击频次】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