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课堂设置认知冲突的策略探寻

 

【作者】 邓中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课堂设置认知冲突,就是想方设法创设学生固有知识与新知的矛盾,打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平衡,使之产生“我想知道”、“我要学”的学习探求动机,从而使之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认知冲突   设置  矛盾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内容、情境之间出现的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一句话认知冲突 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而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打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平衡,使之产生“我想知道”、“我要学”的学习探求动机,从而使之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多样情境中产生积极学习动机。
  一、设置矛盾冲突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矛盾存在的,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烈的思维火花,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人类就不会有进步。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此作了大量研究,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否则,只有同化,没有顺应或调节,人就无法保持他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通过调节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同化与顺应的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或平衡的状态,促使人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 水平。我们知道,认知冲突是连结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促使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学会引发、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中有矛盾的对话才会有创新,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出现心理失衡,使之产生学习欲望和探求动机,从而自觉成为学习主人。
  二、 设置认知冲突的实践策略
  设置认知冲突,根据其生成的“矛盾源”,我们可以从学生背景知识入手,利用学生学力差异。因势利导生成“矛盾”,让学生置身于“矛盾”的课堂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巧妙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及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对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巧妙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创设生活矛盾,激发认知冲突。生活经验是学生来自现实的实践总结与概括,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但是这种经验如果存有错误,对学习又会产生阻碍作用。正由于这种两面性,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肤浅等特点,人为地把知识与设置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对立的“矛盾”,让学生感觉到原有认知的错误,从而失去平衡。产生“为什么这样”的探求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
  (三)抓住辩论分岐,引发认知冲突。交流讨论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化认识,促进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有意识地抛出争论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产生分歧,于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我们知道,辩论是最能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因为要“辩”必须开动脑筋寻找依据,而寻找依据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认识和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在这个节骨眼上,学生由于“好胜”驱动,学习动力十足,因则读书、理解也就更加自觉和主动。当然这样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抓住主要内容,引发猜测想象。猜测想象本身是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推理。而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思维引向一定相反或相对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猜想。其结果,无论学生猜想是否正确,都会产生积极意义。
  (五)利用矛盾冲突,引导主动探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给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展开,需要教师抓住矛盾,设置疑点,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总之,在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不仅可以唤起学生思维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要善于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的、教材中、教学中的“矛盾处”,设置疑点,形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探究,从而使之在主动探疑、有效释疑的良性学习轨道中获得语文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彦明,论课堂冲突的意义及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
  [3]张文英、陈英水,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 中学生物学,2011年。

  • 【发布时间】2015/5/31 13:48:47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