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作者】 张华茂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许多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传统的中学学生音乐教学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这样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了一些音乐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 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1.兴趣与好奇心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
  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采取灵活多变,适合学生口味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轻松愉悦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收到没得教育。如在教学七年级音乐第一单元“我们是新世纪的新一代:时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听!新世纪的金鼓敲起来,新世纪的银号吹起来,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满怀着未来的幢憬,我们——(在座的各位)跨进了(盼望已久的)中学时代!创造一种欢愉、活跃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首歌的学习情趣和欲望。
  最后一起来学唱歌曲,这不但能提高学唱歌曲的效率,而且对于启发他们表达内心情绪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购买一些好学的简单乐器,如口琴、竖笛,打击乐器等,引导他们用这些乐器吹出、奏出或者敲出自己喜爱的旋律和节奏,这样就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与音乐建立了感情,感受音乐是他们的好朋友。
  2.感性是学生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学生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其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在教学时,根据歌曲的旋律,编排一些形象的舞蹈动作,学生们不但唱得好,动作表情也十分到位,将歌曲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如何根据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能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先跟伴奏范唱一遍,因此,在学生们感受到了美的声音后,都愿意加入到歌曲的学唱中来。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奏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例如在欣赏钢琴曲《樱花》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放录音,而是先由教师亲自弹奏乐曲,再由学生来谈谈听后的感受,之后再相机给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等关于乐曲的相关知识,最后再指导学生唱出乐曲的主旋律。在最后的模唱环节,学生们就会迫不急待想自己尝试,加入其中。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以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学唱《小小少年》时,当学生会唱歌曲后,教师将口风琴和打击乐器配发给学生,再教给学生演奏指法,经过教师的编排,学生合作奏、唱出了这首歌曲。学生整节课都在不断的进步,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课堂上的音乐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在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乐曲,什么都不讲,由学生自己先听,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作曲家,讲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关于作品的小故事,让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听乐曲,再谈感受,将两次感受作对比,让学生体会相同的音乐,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下欣赏,感受也会不同。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唱了《大海啊,故乡》和《难忘今宵》后,就点名请了几位学生站在讲台上领唱,歌曲又被学生的二次创意中得到了升华。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只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旋律。
  (2)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创编练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创编练习可设计出多种形式,例如,为乐曲命名(就是给从未听过的乐曲起名字),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
  三 运用多种模式,实践创新教育。
  1.双向教学法。
  双向教学法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例如在教学《轻歌曼舞》时,教师为学生设置表演场景,使音乐教学的现场变成了舞蹈的排演现场,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甚至一些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还自主创作,收到了比预想还好的效果。
  3.学生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作为“导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其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与艺术修养。
  总之,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当代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 【发布时间】2015/5/31 13:54:19
  • 【点击频次】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