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如何选择教学切入点

 

【作者】 苟坤朝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大东英才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步形成“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的新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支离破碎的、信息量狭窄的弊病,同时又让语文老师不由自主地陷入到新模式的牢笼。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仅要遵循语文思维习惯,还应该是智慧的,充满创造性的。在此,本人就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从解读标题切入
  茨威格的传记以激越情感著称,《伟大的悲剧》也不例外。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震撼人心的悲壮美,与文中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被感动、被震撼、被激励,是我们这堂课设计的初衷。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是教材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学目标的需要。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事的悲壮美,我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教学的主要环节,紧扣标题中的“悲剧”与“伟大”这两个词语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悲剧故事中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上成功地产生了激情与智慧的碰撞。
  二、从找寻文眼切入
  《亲爱的爸爸妈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表达了强烈的爱憎和对历史的审视:永远不要再有战争!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决定锁定文中引文里萨特的那句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开展教学。在这精辟深刻的句子中“沉重”和“美丽”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是一条情感线索,贯穿首尾,统领全文。抓这两个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篇。
  《老王》人物关系简单,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和杨绛的人物形象。但是要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抓住了文章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为解读文章的切入点。理解了句中的“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三个词语,也就理解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三、从文本教学重点切入
  《海燕》是高尔基写的一首抒情散文诗,通过刻画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欣赏海燕的形象自然就成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于是我就此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这是________的海燕。具体要求: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岳阳楼记》是一片千古名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尤其是3、4两段,景随情异,情由景生,更是教学品读的重点。但《岳阳楼记》真正的灵魂不在于景,而在于传达了一种思想。如何让学生抓住《岳阳楼记》的灵魂呢?我选择了通过对“范仲淹是如何来劝勉滕子京的?”这一主问题的探究来实现。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其实也是对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写法探究。
  四、从关键(精彩)词、句切入
  在《土地的誓言》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对故乡的那一份炽热的感情,如何寻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支点,“撬动”整个文本,将学生带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我反复研读课文,终于发现“泛滥”一词,正是这一支点。
  作者感情的“泛滥”,集中表现在情感的复杂上,有对故土的无比热爱思念之情,有渴望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有愿为故乡解放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还有隐藏在文字背后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之情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所有这些情感,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不可遏制!以“泛滥”作为文本对话的支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省去许多繁文缛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构精致严谨,选材典型精当,内容文约意丰。仅千余字,就将治学刻苦严谨、言行一致、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刻画得血肉丰满、跃然纸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两个方面:梳理结构及感悟形象。其中,感悟形象是教学重点。可是怎么切入重点教学环节呢?经过反复研究文本和相关资料,我发现课文第三段中的“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可谓是全文的文这句话,它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印象”来谈对闻一多形象的感悟,结果问题一抛出,学生就迅速展开活动,畅所欲言,其中还不乏真知灼见。
  五、从创设的情境切入
  《心声》作为一篇小说,是通过刻画感人至深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我以“假如文中的主要人物李京京明天要转入‘咱们班’读书,你欢迎他吗?为什么?”的虚拟场景来切入,结果学生纷纷举起手来,在热烈的“班会” 中,在七嘴八舌中,形成了对李京京的完整印象。
  六、从对文本的智慧解读切入
  《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如何来选择切入点呢?环境描写也可以,梳理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也可以,我为什么选择了杜小康的语言呢?因为反复阅读课文,我发现通过杜小康的四句话,可以向辐射四方,振起全课。既能够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小说教学的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一片长而博大的文章,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只有从片段入手,尽量做到短小而精深。如何选择片段作重点分析?不言而喻,“买《山海经》”这一片段是最能体现文章人物性格特征或主题的部分。教学伊始,就用了一个主问题“鲁迅先生回忆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情”将几个事件整体概括。随即,便直接进入“买《山海经》”的部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中心,又不显得冗杂。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一般情况下,课文的切入点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巧妙的切入点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能简化教学头绪,抓住学生思维,有序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灵动的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5/5/31 13:55:21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