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科学生活化教学能本课堂
【关键词】 ;
【正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发展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它让学生不再是被教师命令控制的一个整体,而是一个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更新的组织,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的重心越来越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以适应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使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以动制静,知识生活化
科学课本中的知识在学生的眼前是静止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只是水过地皮湿。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不仅能解放教师,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水的变化》一课时,我制作了课件:首先在开始打上“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老师适时地发问。“那么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鼠标无论走到哪儿,后面都出现一个卡通人物,并紧紧跟随一句话:“点击我,你就会明白一切。”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提到了极点。他们按鼠标的提示去做,发现画面一下变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孩子们被色彩鲜艳的动画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字闪呀闪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正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又跳出一个卡通人物不断招手:“想继续看,再点击我啊!”寒冬腊月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转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着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鼠标再提示:“后面有更精彩的,继续点击我啊!”。就这样,孩子们在鼠标的提示下,一步步进入情景。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丝丝的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闪呀闪地变成了“水蒸汽”三个字;水蒸汽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 “水蒸汽”三个字,闪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汽的演变过程。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思绪还没有从动画中回来。这时,屏幕中心出现“我到底是什么”几个大字并慢慢地合拢成一个大问号,教师马上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个“?”进行讨论。把孩子们拉回到课堂中来。讨论也相当激烈,有的同学说:“我就是水。”有的同学说:水遇冷转化成冰,冰遇热转化成水,水再加热转化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又转化成水。”甚至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疑问:“冰能化成水,水能结成冰,那么冰能不能直接转化成水蒸汽呢?”于是大家又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新的讨论。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得到有机整合,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生们都说跟看动画片似的,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兴趣颇浓。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化难为易,教学生活化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有时受时空限制,语言文字描述的许多形象无法亲身体会、耳闻目睹,必须借助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图片描述的情景。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片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又如《发霉》、《生锈与防锈》、《种子》等实验,学生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课题的形成问题。
三、变被动为主动,探究生活化
《探索宇宙》一课的“太阳系”的教学,我设计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即学生围绕“太阳系”这一主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拓展学习。在已认知过第三节《太阳和月球》的基础上,学生对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规律进行自主探索,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课堂活动片断]
首先,学生围绕“太阳系”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1.太阳系有多大?
2.太阳系里有哪些天体?
3.太阳系里只有太阳会发光吗?
4.除了地球,太阳系里的其他星球也有生命吗?
5.太阳几岁了?它还能存在多久?
6.太阳系里的黑洞(下转第17页)(上接第67页)如何演变?
7.吉林一号陨石如何形成?
8.九大行星中哪些行星有光环?土星的光环由什么组成?
……
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系,让我们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并比较相关天体的异同,以及探索天体间的运动规律。”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仔细查阅、整理,将太阳系的组成等资料填于表格中,并归纳出太阳系中天体间的运动规律。”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边寻找资料,一边完成表格。
师:“通过资料的查询和整理,你发现了什么?”
生1:“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
生2:“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它们分别是……”
学生运用在线网络资源,阅读文字、图片资料,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整理资料、文字记录,比较太阳系中几大天体的异同,然后进行归类,根据位置远近进行排序,并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与教师、协作组伙伴进行交流、探讨。
这种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得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认识自然界及其差别并有效运用这种能力的人。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利用好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具体的问题简单化,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动制静,知识生活化
科学课本中的知识在学生的眼前是静止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只是水过地皮湿。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不仅能解放教师,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水的变化》一课时,我制作了课件:首先在开始打上“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老师适时地发问。“那么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鼠标无论走到哪儿,后面都出现一个卡通人物,并紧紧跟随一句话:“点击我,你就会明白一切。”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提到了极点。他们按鼠标的提示去做,发现画面一下变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孩子们被色彩鲜艳的动画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字闪呀闪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正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又跳出一个卡通人物不断招手:“想继续看,再点击我啊!”寒冬腊月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转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着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鼠标再提示:“后面有更精彩的,继续点击我啊!”。就这样,孩子们在鼠标的提示下,一步步进入情景。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丝丝的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闪呀闪地变成了“水蒸汽”三个字;水蒸汽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 “水蒸汽”三个字,闪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汽的演变过程。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思绪还没有从动画中回来。这时,屏幕中心出现“我到底是什么”几个大字并慢慢地合拢成一个大问号,教师马上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个“?”进行讨论。把孩子们拉回到课堂中来。讨论也相当激烈,有的同学说:“我就是水。”有的同学说:水遇冷转化成冰,冰遇热转化成水,水再加热转化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又转化成水。”甚至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疑问:“冰能化成水,水能结成冰,那么冰能不能直接转化成水蒸汽呢?”于是大家又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新的讨论。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得到有机整合,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生们都说跟看动画片似的,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兴趣颇浓。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化难为易,教学生活化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有时受时空限制,语言文字描述的许多形象无法亲身体会、耳闻目睹,必须借助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图片描述的情景。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片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又如《发霉》、《生锈与防锈》、《种子》等实验,学生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课题的形成问题。
三、变被动为主动,探究生活化
《探索宇宙》一课的“太阳系”的教学,我设计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即学生围绕“太阳系”这一主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拓展学习。在已认知过第三节《太阳和月球》的基础上,学生对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规律进行自主探索,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课堂活动片断]
首先,学生围绕“太阳系”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1.太阳系有多大?
2.太阳系里有哪些天体?
3.太阳系里只有太阳会发光吗?
4.除了地球,太阳系里的其他星球也有生命吗?
5.太阳几岁了?它还能存在多久?
6.太阳系里的黑洞(下转第17页)(上接第67页)如何演变?
7.吉林一号陨石如何形成?
8.九大行星中哪些行星有光环?土星的光环由什么组成?
……
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系,让我们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并比较相关天体的异同,以及探索天体间的运动规律。”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仔细查阅、整理,将太阳系的组成等资料填于表格中,并归纳出太阳系中天体间的运动规律。”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边寻找资料,一边完成表格。
师:“通过资料的查询和整理,你发现了什么?”
生1:“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
生2:“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它们分别是……”
学生运用在线网络资源,阅读文字、图片资料,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整理资料、文字记录,比较太阳系中几大天体的异同,然后进行归类,根据位置远近进行排序,并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与教师、协作组伙伴进行交流、探讨。
这种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得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认识自然界及其差别并有效运用这种能力的人。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利用好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具体的问题简单化,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5/5/31 14:03:15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