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功利与诗意并重 应试与素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曾海滨

【机构】 四川省广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激流中,进行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要下决心走出一条不搞应试教育也不怕考试的真正提高教育质量之路,实际是很艰难的。
  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就太功利了,学生素养上不去,课时多、容量大、任务重、效率低、质量差,学生平时不重视,考前恶补已经成为当下不争的事实。学生及家长总希望找到一条捷径,花时间最短,涨分最快。所以学生基本不会去把时间用在语文上。这恰好不符合语文本身的规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又有几个老师真正愿意让学生去慢慢提升素养呢?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否做到功利与诗意并重,应试与素养双赢呢?
  我们先反思一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恐怕是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教的东西没有用,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过程中训练泛化,既缺乏针对性,又缺乏有效性。每每说到这些,都把病症或顽疾归之于“应试教育”,这实际是一种偏颇。不是该不该抓应试的问题,而是抓什么和怎样抓以及为什么要抓这些和为什么要这样抓,认识出了问题后,以至于方式方法和态度、状态、效果也跟随出了问题。其实应试这种测评和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值得特别非议。
  思考之一:我们今天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语文考试的“能力立意”,是一种整合、契合、融合的状态,不可分离和肢解,更不可见子打子而散碎破碎。 所以语文教学是仅仅教文本内容,还是教它所承载的所有阅读和写作的思维与方法?实在是值得我们思考。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而 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将“例”偷换为“文”了,忽略了它作为例子的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绝不是简单地教一篇篇文章,而是教师对现成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关乎教材选文教学价值的认识问题,因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是选文。语文教学和语文训练以及语文考试,充分体现学生受教育程度和自我教育的状态,务求文化浸润的涵养功夫,内在于心,外显于形——思考的内在张力和表达的切中肯綮。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忽视学生的课堂绝对缺乏有效性,杜威说:教学犹如买卖,只有教师积极地卖,没有学生主动的买,买卖没做成,也不会有真正的教学与教育。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1、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古人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基础的东西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积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是异化了。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
  教的不是语文,而是非语文。上课不读书,下课不看书,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几乎是天天在分析。学生天天在做习题。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唯独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时过境迁,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所以我说“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好像学生是主角,其实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并非主动参与。
  思考之二: 语文到底该怎样教?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写过一篇文章谈及一个观点: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她与大家分享说拼命做习题与提高语文水平无关;而大量的阅读、背诵,大量地积累,语文水平便自然提高了。韩愈云:“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表面上是增加负担,其实恰恰是提高语文水平地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关键是要讲效率,凡有效率的做法才是可取的。
   我们知道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这六种学习都有用。教师讲解学生听是接受学习,是世界上至今为止最基本,最有效,简便省时的学习,它是不可取消的。在六种学习中关键是主动学习、意义学习,如果学习是有意义的,那么,不管教师讲还是自学,都会有效,否则都无用,而如今课堂里演戏太多,满堂问。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于想像的,也难于企及的。用专家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关心学生,关心他们有什么样的课堂体验。”著名教育家王栋生老师“我把自己教成了学生”的教师观、教学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
  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教育的专制主义。这样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毒化、奴化、蠢化、工具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以语文为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而如今,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灌输各种思想,《学记》中提到教学不能“凌节而施,躐等而上”,而今天为造机器、工具、螺丝钉,就必须来个“教育大跃进。所以, 只有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呢?
  第一,要牢固确立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74页)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学生的提问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我们要用教学中国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我们要明确“满堂灌”是典型的注入式,“满堂问”是变相的注入式。
  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回到学生本身,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师本身,致力于三维一体的融合状态的追求,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人的灵魂世界,充分彰显语文学科富含的特质和特殊魅力,沉潜涵蕴在汉语言文字的美好,深刻开掘在“文字、文辞、文章、文学”所包孕的“文化、文明”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富含营养的水”,生命的水,精神的水,思想的水,诗意和审美的水,文化和文明的水。形成心与心的相互照耀,情与情的相互温暖,意与意的相互契合,这难道还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难道还怕考试不成?
  • 【发布时间】2015/5/31 14:05:41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