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兴趣往往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某门功课的热情而成为今后漫长学习道路上的推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的内存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自上第一节生物课起,就应该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笔者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营造课堂氛围。
让课堂“活”起来,敢活是前提,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处处放得开,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这需要老师给他们营造宽容民主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有安全感,不怕说错。教师一进教室就给人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尊重学生,让学生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进而“竞其能”。学生不敢举手往往是因为怕犯错误,我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本来就是一个犯错误的地方,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发展,让学生因出错而受到老师的引导、点拨,体会到老师的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二、利用情感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愉快的,充满活力的,他的感受性就高,学习生物也就越有兴趣。反之,学习生物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再以自己特有的激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通过一节课的中心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充分给予展示自己的机会,时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以情激情,诱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想到,鼓励学生自学探讨研究问题,也可以课后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总结,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养成了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诗词、成语、俗语。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进行实验操作。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
五、遵循兴趣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受到一定规律所制约的,学生学习兴趣同样受兴趣规律所制约。所谓兴趣规律,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就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未来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维持,不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间接兴趣理念性强,时间持久,有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但是吸引力差,精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因此,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的转化,仍不失为最优教法的综合表现。
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两种兴趣的转化,就需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当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对生物的未来产生了浓厚兴趣时,直接兴趣就会自然地诱发出间接兴趣。根据兴趣规律,学生不可能从头到尾对学习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艺术,调动一切刺激因素,充分利用生物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贴近生活的优势,逐步触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具有一种信念去学习生物学科,并把学习这门课程当作生活需要和实现理想目标,这时间接兴趣就会向直接兴趣转化。
六、利用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直观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兴趣浓厚。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基因、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实践证明,兴趣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一、营造课堂氛围。
让课堂“活”起来,敢活是前提,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处处放得开,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这需要老师给他们营造宽容民主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有安全感,不怕说错。教师一进教室就给人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尊重学生,让学生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进而“竞其能”。学生不敢举手往往是因为怕犯错误,我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本来就是一个犯错误的地方,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发展,让学生因出错而受到老师的引导、点拨,体会到老师的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二、利用情感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愉快的,充满活力的,他的感受性就高,学习生物也就越有兴趣。反之,学习生物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再以自己特有的激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通过一节课的中心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充分给予展示自己的机会,时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以情激情,诱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想到,鼓励学生自学探讨研究问题,也可以课后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总结,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养成了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诗词、成语、俗语。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进行实验操作。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
五、遵循兴趣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受到一定规律所制约的,学生学习兴趣同样受兴趣规律所制约。所谓兴趣规律,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就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未来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维持,不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间接兴趣理念性强,时间持久,有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但是吸引力差,精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因此,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的转化,仍不失为最优教法的综合表现。
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两种兴趣的转化,就需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当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对生物的未来产生了浓厚兴趣时,直接兴趣就会自然地诱发出间接兴趣。根据兴趣规律,学生不可能从头到尾对学习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艺术,调动一切刺激因素,充分利用生物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贴近生活的优势,逐步触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具有一种信念去学习生物学科,并把学习这门课程当作生活需要和实现理想目标,这时间接兴趣就会向直接兴趣转化。
六、利用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直观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兴趣浓厚。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基因、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实践证明,兴趣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 【发布时间】2015/5/31 14:06:51
- 【点击频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