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将语文教学中枯燥、抽象的文字,以直观的、具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但是,电教手段展示的视频动画是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定不能以娱乐欣赏为目的。
一、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儿童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如:“日”、“月”、“山”、“川”原本是象形汉字,运用投影图片就可以再现“日”、“月”、“山”、“川”的具体形象。然后,教师再由具体的形象入手,引导学生识记“日”、“月”、“山”、川”。再如“包裹”的“裹”是形声字,它用“衣”表形,“果”表声。这个字笔划多,学生容易写错。但是,运用电教化手段教学,则很容易解决这一致学难点。教学时,首先映出“衣”字,然后把“”和“”上下拉开,最后再将“果”字拉到“”和“’中间,构成“包裹”的“裹”字,既形象又生动,显示了投影造型艺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优越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在教学《鹅》时,先出示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时空限制,展示教材中的形象
电化教学能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在形象的大孝远近、虚实、快慢、动静、抽象与之间转换,不受时空限制,能使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为最佳的教学前提。
如在教古诗《暮江吟》时,抓住诗中艺术化了的自然美,在教学中适时采用电教手段,运用“蒙太奇”手法,把几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有层次地再现作者艺术构思的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先是“远景”:“傍晚的江面,夕阳斜照,江面显出两种颜色,一半红色、一半绿色”;接着拉成“全景”:“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再向前近景:“水面摇动,红绿光闪烁,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教师边学生观察画面,边用语言描绘,诱发学生联想,使美感,理解古诗意境。生动的画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向发出“为”、“怎么样”等讯号,思维活动兴奋起来。
四、利用电教媒体,促进直观教学
借助电教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事物的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
1、例如:教学《长城》时,教师提出:长城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长城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有哪些特点?随即播放录音,再演示投影。引导学生从 “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语领悟出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2、再如《江上渔者》这首诗,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用抽拉式的投影片,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因此,语文教学中配上电教媒体,就能使抽象化为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七律 长征》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如:翻越五岭、乌蒙山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走进长征,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4、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
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还便于学生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表达的诗人对老朋友依铱惜别的情意。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
一、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儿童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如:“日”、“月”、“山”、“川”原本是象形汉字,运用投影图片就可以再现“日”、“月”、“山”、“川”的具体形象。然后,教师再由具体的形象入手,引导学生识记“日”、“月”、“山”、川”。再如“包裹”的“裹”是形声字,它用“衣”表形,“果”表声。这个字笔划多,学生容易写错。但是,运用电教化手段教学,则很容易解决这一致学难点。教学时,首先映出“衣”字,然后把“”和“”上下拉开,最后再将“果”字拉到“”和“’中间,构成“包裹”的“裹”字,既形象又生动,显示了投影造型艺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优越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在教学《鹅》时,先出示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时空限制,展示教材中的形象
电化教学能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在形象的大孝远近、虚实、快慢、动静、抽象与之间转换,不受时空限制,能使语文教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为最佳的教学前提。
如在教古诗《暮江吟》时,抓住诗中艺术化了的自然美,在教学中适时采用电教手段,运用“蒙太奇”手法,把几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有层次地再现作者艺术构思的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先是“远景”:“傍晚的江面,夕阳斜照,江面显出两种颜色,一半红色、一半绿色”;接着拉成“全景”:“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再向前近景:“水面摇动,红绿光闪烁,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教师边学生观察画面,边用语言描绘,诱发学生联想,使美感,理解古诗意境。生动的画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向发出“为”、“怎么样”等讯号,思维活动兴奋起来。
四、利用电教媒体,促进直观教学
借助电教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事物的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
1、例如:教学《长城》时,教师提出:长城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长城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有哪些特点?随即播放录音,再演示投影。引导学生从 “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语领悟出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2、再如《江上渔者》这首诗,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用抽拉式的投影片,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因此,语文教学中配上电教媒体,就能使抽象化为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七律 长征》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如:翻越五岭、乌蒙山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走进长征,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4、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较广,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认识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
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还便于学生理解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所表达的诗人对老朋友依铱惜别的情意。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15/10/2 10:55:03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