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语文课堂情意绵绵

 

【作者】 宋 莉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在以积极情感为纽带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习得与内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  渗透
  现化教育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这就是说,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在以积极情感为纽带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习得与内化。为此,我们不能再走传统“应试”老路,只注重解题技能培养,还要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实施情感教育。这既是语文学习本质人文性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我以实施情感教育为载体,加强师生情感渗透、交流。
  一、营造愉悦和谐情感氛围
  情感氛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课堂是否具有浓郁的、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师生关系,二是教学语言是否亲切生动。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亲师是信道之前提,没有积极的情感作基础,学生不会乐意语文,更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动力来克服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经说道:“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实施情感教育,首先就要建立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你,让学生爱好你教的学科。这样,你的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二)教学语言亲切生动。亲切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有效钥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良好介质。我们知道,课堂语言实际上包括三种,分别是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以及体态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信息的传递、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教师个人能力的促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担承情感教育最多的教学语言。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从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和激发思维四个层次加以着力,提高语言表达素养。这是语文课堂是否能充溢情感芳香的决定因素。
  二、运用教材情感实施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为情动更辞发。还是诗言志,志涵情,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子,都渗透着浓浓情感,都是实施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美的情感,无处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花,作者缘情而发,并文以载道,缘情言志,我们就该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使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精神陶冶。
  (一)发掘作品的情感主旨。主旨即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作者深沉凝炼的情感体现,也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的结果。真善美的情感能教人向上,催人奋进。因此准确揭示作品的情感主旨,是情感育人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教学《蜡烛》时,文中写到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样一位放下生死,冒着纷飞的炮火,掩埋一位异国红军战士的异国母亲,这是什么?文中用危险重重、炮火隆隆的战场,与老妇人的坚定无畏形成鲜明的对照。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就自然能感受到文章的情感主旨---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愫,这一揭示,自然就渗透育人情感。
  (二)领会人物内心情感。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有效载体,通过于此,可更加形象描写一个立体真实人物。我们知道,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性的作品总离不开描写,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达到对人物刻画,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心理描写又是人物描写的主要方式,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这是《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由于这儿的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这是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爱国精神的深情折射,是对失去祖国的深切呼唤。感受小弗朗士内心的亡国痛苦的过程,就是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过程。达到以情育、以情引情的情感渗透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文本语言虽是无声,但通过品味,便会无声胜有声,让我们明了作者的心襟,文中人物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文中人物对话,作者对话。这样既能使我们理解文章深意和内涵,还能陶冶思想情操。现行教材选编文章,其语言或朴实,或含蓄,或清丽,但都具有准确形象、表现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说篇篇文质优美,语言生动。例如《背影》中父亲那简短的四句话,朴实真挚、毫无华丽词藻的修饰,但却透出了父亲那一片爱子深情,感人至深。实践中,我们既可引导学生品味句子,也可品味关键字、词。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就可紧扣关键词“笑”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感悟同是一个“笑”字,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中反复出现,意义有所不同。再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钱,炫耀自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这样通过反复品味和鉴赏,不仅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教育。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还能让学生审美教育,进行陶冶性情。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林说的那样:“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应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理念和实际行动,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志勇,论情感教育功能的显现[J].教育评论,1991年。 
  [2]杨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金克丽,重情感教育 引学生健康成长[J].安徽教育,1995年。
  • 【发布时间】2015/10/2 11:05:12
  • 【点击频次】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