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作者】 李冬阳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洪山镇元山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笔者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渗透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要求老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和时代要求下,中小学语文老师倍感责任重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尤为重要。
  一、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深度发掘与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如教学冰心的《母亲》一文时,笔者将其中浓厚的母爱作为深化学生思想教育的契机,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相结合,渗透思想教育。笔者发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初中生特别城市独生子女,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感恩之心,视父母的无私付出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缺乏深刻的领悟,这样的思想观念应当得到纠正与引导。笔者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较好地运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爱”的思想教育。首先,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进行了全面感悟指导,以《烛光里的妈妈》MTV作为深化学生情感的引子,让学生对于母亲这一词汇的理解更具情感。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平时远离家庭与父母,通过多媒体来渲染氛围,能够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调动起来。接下来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躲”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点点滴滴的母爱,感受母亲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同时,让学生自己开展讨论,一方面说一说如何来回报母亲的无私付出,另一方面也回顾与检讨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通过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结合,有效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对母亲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二、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情感熏陶
  首先,就是运用汇报交流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提高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受到深刻的父爱教育,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领悟文中背影出现的几个不同场合之后,要求学生想想自己的父亲,尤其是回忆父亲为了自己的成长操劳的典型场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说出一个。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叙述了许多感人的场景,有雨中送伞、雪日送棉衣、寒冬接送等。有的学生的叙述充满了真情实感,如有一位学生叙述自己的父亲为了自己兄妹二人能够好好上学,酷暑在工地做工的感人场景,对于父亲的伟大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讲述自己父亲的同时,不仅升华了自己的情感,而且感染了其他学生,使他们无形之中受到了父爱的教育。
  三、充分发掘语文课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如吴晗的《谈骨气》中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远大抱负的体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人格光辉的闪光点。这些传统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再如革命前辈的诗篇,更是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诗词能直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也是我们在分析课文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经典材料。要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的心灵感应,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四、重视个性化阅读,启迪生命的思考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在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饮酒》是陶渊明的一首经典诗歌,他写田园宁谧之景,抒隐居闲适之情。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陶渊明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问题抛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欣赏陶渊明的做法,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坚守个性,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有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如果人人都遇事归隐,那么谁来建设家园,造福百姓呢?为官应该像欧阳修、藤子京那样,即便被贬也能让自己治下的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看法:陶潜的隐逸山林,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不是没有报国为民的雄心,只是面对腐败的官场,对于坚守独立人格的诗人来说他无法融入也无力改变,只好选择独善其身,他的隐逸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对于今天的同学们而言,面对百年难逢的盛世和各种机遇诱惑,大家既要学习陶渊明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也要在面对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做直面现实的勇士。为了把这个问题引向更深刻的思考,可以要求学生以“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为题,写几句自己的感受当堂交流,以此激发学生思考人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在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教师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发布时间】2015/10/2 11:07:21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