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正文】一、问题提出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到2013年,我国已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57万人,普教义务教育专任教师906.56万人,虽然数量悬殊较大,但都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师资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职业幸福感成为衡量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研究认为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为“特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整体上处于比较幸福水平。特校跟普通学校(以下简称为“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资料给出结论。本研究以四川和重庆部分特校、普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探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校和普校教师积极职业心理品质提供依据,从而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发展和谐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重庆、四川地区特校教师230名,普校教师256名,其中有效样本分别为173名、21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赵斌编制的“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进行研究,其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教师职业幸福感越强,问卷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提取的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工作效能感维度(4个题目),如“我总能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独自钻研或跟同事一起讨论教学”;情感幸福感维度(5个题目),如“我总是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跟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我很快乐”;社会支持感维度(3个题目),如“学校重视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我时常能感受到领导的重视与关怀”;身心愉悦感维度(4个题目),“我的职业有法律和政策保障”,“我很少因工作有身心疲惫的感觉”;收益满意感维度(3个题目),“我经常收到学生进步、成功的喜讯”,“我总是能让所带班级在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职业高尚感维度(3个题目),“教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川渝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6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在3.73—4.38之间,职业幸福感总均分为4.03,介于一般(4分)和比较幸福(5分)之间,总体偏向高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6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收益满意感、职业高尚感、社会支持感。
(二)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比较
1.总体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均分是3.99,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均分为4.07。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各维度与总均分均高于特校教师,但只有收益满意感(t=2.18,p<0.05)和工作效能感(t=1.95,p<0.05)达到显著差异。
2.基于人口学变量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1)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教龄在11-20年间的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远远高于同教龄段的特校教师,且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5)。
(2)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普校高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比同职称特校教师高,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级职称的两类老师在收益满意感(p<0.05)、情感幸福感(p<0.05)上差异较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四、分析与讨论
(一)特校教师比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低
川渝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各维度均分比普校教师低。这可能是因为普通学校的教育对象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其共性、发展同步性更明显,这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特殊儿童差异性大,除了要开展满足个体差异的教学外,还要开展个别化的康复训练,因此特校教师的工作量远比普校教师大。
(二)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差距呈倒V型变化趋势
随着教龄的增加,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均值差先变大后减小,呈“倒V”型变化趋势。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新手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工作重心是搞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获得社会支持,加之刚参加工作不久,热情很高,所以这一段时间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不显著。当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后,普校教师关注的焦点就转向了提高学生成绩,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以及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普校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喜悦和成功体验,幸福感增加。
(三)人口学变量对特校、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学段上看,小学阶段的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低于普校教师,且在工作效能感、职业高尚感和收益满意感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小学生幼稚单纯、活泼可爱,加之小学阶段所教的是基本入门知识,教师能较快胜任工作,职业压力较小,因此教师工作愉悦水平较高。而对特校教师而言,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前期是特殊教育的关键时期,需要为其安排一些生活适应、言语康复、定向行走训练等课程,导致教师工作量大,精力投入多,但学生进步缓慢,故特校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普校教师,这与孟万金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普校教师低,在工作效能感、社会支持感、收益满意感因子上差异显著。(2)教龄11-20年的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最大。(3)二级职称的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最小。(4)性别、学历是造成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因素。(5)同一档月收入水平的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到2013年,我国已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57万人,普教义务教育专任教师906.56万人,虽然数量悬殊较大,但都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师资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职业幸福感成为衡量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研究认为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为“特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整体上处于比较幸福水平。特校跟普通学校(以下简称为“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资料给出结论。本研究以四川和重庆部分特校、普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探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校和普校教师积极职业心理品质提供依据,从而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发展和谐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重庆、四川地区特校教师230名,普校教师256名,其中有效样本分别为173名、21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赵斌编制的“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进行研究,其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教师职业幸福感越强,问卷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提取的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工作效能感维度(4个题目),如“我总能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独自钻研或跟同事一起讨论教学”;情感幸福感维度(5个题目),如“我总是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跟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我很快乐”;社会支持感维度(3个题目),如“学校重视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我时常能感受到领导的重视与关怀”;身心愉悦感维度(4个题目),“我的职业有法律和政策保障”,“我很少因工作有身心疲惫的感觉”;收益满意感维度(3个题目),“我经常收到学生进步、成功的喜讯”,“我总是能让所带班级在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职业高尚感维度(3个题目),“教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川渝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6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在3.73—4.38之间,职业幸福感总均分为4.03,介于一般(4分)和比较幸福(5分)之间,总体偏向高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6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收益满意感、职业高尚感、社会支持感。
(二)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比较
1.总体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均分是3.99,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均分为4.07。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各维度与总均分均高于特校教师,但只有收益满意感(t=2.18,p<0.05)和工作效能感(t=1.95,p<0.05)达到显著差异。
2.基于人口学变量的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1)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教龄在11-20年间的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远远高于同教龄段的特校教师,且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5)。
(2)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比较
普校高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比同职称特校教师高,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级职称的两类老师在收益满意感(p<0.05)、情感幸福感(p<0.05)上差异较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四、分析与讨论
(一)特校教师比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低
川渝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各维度均分比普校教师低。这可能是因为普通学校的教育对象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其共性、发展同步性更明显,这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特殊儿童差异性大,除了要开展满足个体差异的教学外,还要开展个别化的康复训练,因此特校教师的工作量远比普校教师大。
(二)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差距呈倒V型变化趋势
随着教龄的增加,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均值差先变大后减小,呈“倒V”型变化趋势。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新手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工作重心是搞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获得社会支持,加之刚参加工作不久,热情很高,所以这一段时间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不显著。当进入关注情境阶段后,普校教师关注的焦点就转向了提高学生成绩,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以及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普校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喜悦和成功体验,幸福感增加。
(三)人口学变量对特校、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学段上看,小学阶段的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低于普校教师,且在工作效能感、职业高尚感和收益满意感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小学生幼稚单纯、活泼可爱,加之小学阶段所教的是基本入门知识,教师能较快胜任工作,职业压力较小,因此教师工作愉悦水平较高。而对特校教师而言,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前期是特殊教育的关键时期,需要为其安排一些生活适应、言语康复、定向行走训练等课程,导致教师工作量大,精力投入多,但学生进步缓慢,故特校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普校教师,这与孟万金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特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普校教师低,在工作效能感、社会支持感、收益满意感因子上差异显著。(2)教龄11-20年的特校与普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最大。(3)二级职称的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相差最小。(4)性别、学历是造成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因素。(5)同一档月收入水平的特校与普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
- 【发布时间】2015/10/2 11:15:58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