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资源问题研究

 

【作者】 姜国富

【机构】 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资源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就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资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信息资源  对策 
  一、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信息资源对语文教学有用但未被很好的利用。问题表现在:
  1、老师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是未来语文教改的发展趋势,而且这种结合也是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和必然手段。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阶段,为了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制作了和准备了大量教学课件,而这些课件通常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使得课件的准备失去了必要的教学工具意义,也偏离了教学基本目标。对于学生来讲,每节课都在头脑中存留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和音频声音,应当掌握的教材内容却因枯燥和平淡而被忽略和遗忘了。信息资源对教学活动应该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是诱导学生成为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时尚工具,信息资源与常规教学如此结合,非但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基本的教学目标也可能丧失。
  2、学生没有利用具备应用信息资源的客观条件
  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的人数应该是占多数的。这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学生具备在学习中利用信息资源的条件。但是,学生往往把网络当做玩游戏、聊天的工具,基本上没有通过网络学习的想法和做法。信息资源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中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学生眼里,多媒体课堂与无多媒体课堂相比,竟然是无多媒体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很快学到知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多媒体的课堂中容易分散注意力。造成多媒体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应用技术水平较低
  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信息材料很少。同时,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存在方法问题,不懂运用信息资源的程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老年教师很少使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加上平时工作中嫌麻烦、不愿动手制作课件及搜集有关资料。于是,在课堂上不用或极少使用信息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第二,青年教师不善使用。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受过正统的培训,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操作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比较快,平时还有上公开课的任务,多种情况下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信息资源在青年教师中使用率还不错,但是使用的效果却不甚理想,不能达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2、渲染形式忽视效果
  备课是良好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课件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的创新途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节奏不能在教学之前完全确定,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课件内容应当充分多元,确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随机选择和演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然而,相比于学生掌握知识、学有所得和学有所长的教学最终结果来说,其主体性地位需要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最终收获来评价和界定。
  3、学生主体地位的有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场景想象能力和图像建构能力方面的欠缺。采用信息资源的场景教学可以增加师生间生动、形象的互动环节,可以创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强化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深化人文修养、提高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不是弱化甚至是完全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出于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和对信息资源的信任,有些教师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讲解教材内容,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职责在单纯的操作电脑过程中,被弱化和消解了。
  4、教师缺乏对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师只是教会学生识读和理解字、词、句、章的基本含义,鲜于帮助学生在情感塑造、观念树立和价值评价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语文教学应当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文化的内涵集中体现为人类智慧、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等内容。其中,对于美的认知和美的欣赏是传承文化的更高境界,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价值本质的正确认知,以及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热情和评价态度。传授知识只是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初级目标,育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级目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认清事物的价值本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方法论体系。
      5、价值观教育缺失
  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准备好,等上课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不少教师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的影响,现代教育意识不强,还是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部分教师有厌烦心理,认为在使用信息资源授课时,需准备辅助设备,较为麻烦,还可能出现解决不好的问题,不如粉笔加课本省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资源的对策分析
  1、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渐形成的,它不但和年龄有关,也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只有当信息资源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材内容趋同一致,它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功能作用。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心智发育程度、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形象思维的突出特点,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体现了体裁丰富、文字优美和艺术鲜明的名家名篇,教材中的绘画与插图在烘托文章主旨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2、课堂教学要凸显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都必须以学生为基点进行。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整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弘扬其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无论运用哪种教学媒体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程设计要讲求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加以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已是必然趋势,很多教师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在现代信息资源的帮助下,语文教学正变得魅力无穷。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媒体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建构。
  4、课文课程要具有开放性特点
  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活泼的、灵动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不仅存在于物理的实存空间,而且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信息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领域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技能。信息资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求知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材料,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在体现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添加了趣味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彭小明.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63-66. 
  • 【发布时间】2015/10/2 11:20:19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