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把握课改理念,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作者】 令孤昌仙

【机构】 贵州省桐梓县楚米镇福和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与原编教材相比,更加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更重视题材的现实性、综合性,扩展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可支配因素增多,教材把握弹性更大。怎样用好教材,更有效地“用教材教”,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一直是笔者近几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下面就笔者自己的实践和总结谈三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让教材鲜活起来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例如学习“笔算两位乘一位数”时,我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马上秋游了,班上准备买3件矿泉水,每件14元,应付多少钱?老现当售货员,请学生上来买水付钱,并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很多学生在口头表述中体现了10元×3=30元,4元×3=12元,30元+12元=42元这一过程。学生在无意识中运用了逐位相乘的方法,只需一语点破,便突破了笔算乘法的关键。又如“基数与序数”,教材呈现的是人物排队购票的情境图,但小学一年级学生几乎没有这样的经验。我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排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解决一些问题:如自己排第几,自己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等等。这样,游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将枯燥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玩耍之中。
        2、寻找生活原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具体起来。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要求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我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板书一些商品价格。如肥皂1.60元,橡皮擦2.00,弹子0.25元,橡皮筋0.05元等。然后提出问题:⑴在这些标价中,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⑵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没有改变。“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感知。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为自己的成就而自信。
        3、回归生活,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后,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一是在操场上指出自己家的方向;二是带学生从学校走到体育场,设计一个路线图;三是让学生为一名问路的人指路。活动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动投入,并且还有许多新发现,如有学生在为别人指路时,不仅用到教材中的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语,而且还用到前行、左拐、右拐等生动有效的生活用语。
        二、实践操作,让教材灵动起来
        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运用的过程” 。注重实践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构建过程的有效途径。
        1、图片内容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具体存在。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呈现了一幅公路上行人和车辆的情景图。我在教学时,用摄像机将某一交通路口1分钟内通过的车辆摄制下来,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数一数1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数。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数数能力和统计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2、实验操作动起来,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成就感。例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量长、宽均为20c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为了让学生理解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些规则与不规则的物体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观察水面的上升情况,并思考“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后,再来解答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3、数学实践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亲历数学知识的生成。例如:在二年级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五年级的团体操训练,当时体育教师把学生分成了30个组,每组有2人做基本动作练习。回到教室后,老师提问:你能在1分钟内算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训练吗?1分钟过去,全班学生都叫:“连加算式太长,根本完成不了任务。”在学生对简便表示方式的渴求中引入乘法,教学效果特别好。乘法知识的构建,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因矛盾而需求,因需求而产生,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三、整合资源,让教材厚实起来
        整合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根据时代和科学进步、学生实际和现有数学环境,为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提供更具现实性、探索性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习整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动态、直观的数学情境,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2、不同学习领域进行整合,有利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几个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解决。所以,数学教学应对不同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其它学科与数学进行整合,有利于丰富数学资源,促使不同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先请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给学生上了一节剪纸课,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已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数学教学进行理性提升,对两门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要全盘否认教材。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应该走出“照搬教材”和“否认教材”的误区,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既忠实教材,又超越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开发、整合和创造,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促进师生的最佳发展。
  • 【发布时间】2015/10/2 11:22:32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