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怎样培养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 索 旺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种活动都是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能力、反应速度、个性特征提出某些要求。根据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提高,会应用各种技能的培养目标,从这一基础出发,我在小学毕业班数学应用题教学上,紧紧抓住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的结构能力、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与应用的能力,来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并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进行解答。在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及时渗透教学思想,渗透与今后的数学知识相关的简单思维与方法,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我对小学毕业班数学作了一定的教学试探,使学生提高解题效率,根据各类问题要求,采取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努力探讨和提高教学艺术,倡导学习民主,创造活泼、愉快的教学环境,在能力培养上,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中,我着眼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以教材中的训练题为主,系统地进行一类题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在教学行程类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在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三种数量关系后,启发学生去推导三种数量间复杂的变化关系,再由学生对照所总结的数量关系式进行编题,然后再找这一类型题来加强训练,由简单基础题进行编题,然后再找这一类型题来加强训练,由简单基础题逐渐发展到多步复合型应用题上来。如有的学生能结合实际编题:从A地到B地相距300千米,甲乙两辆客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还相距8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求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算术方法和方程法,能列不同的算式解答,甚至有的学生还能编出行程中的工程题型:如编A地到B地甲车单独行驶要8小时,乙车单独行驶要9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通过各类应用题与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学生能充分地掌握每一类题由一步到多步的变异解答,由基本问题的思维能力引导到发散、迁移等能力上来,又通过对应用题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教学上变换方式,由一步应用题到二步题,再对多步式和变异式题都加强训练,并且训练手段采取灵活多样,对学生进行画线段、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训练;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由问题要条件、要变化条件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逐渐加深发展到变直接条件,变换问法、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找条件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向迁移、发散型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都能具备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加强对应用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难于掌握,主要源于问题本身较复杂和对解题思路的不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对问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想和列式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理解题意一找条件、再到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去分析、综合、找准解题的途经和方法,使学生达到从审题到列式解答的思维训练过程。其二,诱导学生从条件到问题,或者从问题找所需条件,然后去分析、比较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直观、形象地用线段图体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题中结构部的变化规律。其三,启发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说出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与相应道理。并以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从不同条件、不同方法上来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由原先“怕学”应用题到“想学”“会学”“乐学”,也使分析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掌握学生认识能力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对于数学问题的教学应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好玩好动手的特点,选用多媒体和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游戏化、巧布疑阵等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去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就会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中,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就更加积极,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学习应用题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5/10/2 11:23:09
  • 【点击频次】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