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立足保护林区林蛙资源努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伊春市科协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

【机构】 徐诚茹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启动试点项目,以保护林蛙为主题,成功地探索出提高全市青少年科学素养之路,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取科学知识,发展青少年对科学本质理解,并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庋,从而激发青少年热爱家林区资源,参与保护林蛙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达到了校内知识与校外知识的衔接,有用利地提高了青少年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育、课外指导、优势互补。
        “我们或许可以让空气变得清新,让水变得干净,让全球变暖得到缓解,但我们不能让灭绝的物种重新回到地球,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起来,经过千白年进化而来的生物就从此消失”。这是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保护教育项目经理,科学教育和自然人类双硕士、赛娜.贝可索的肺腑之言。近年来,伊春施业区内林蛙以其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非法滥捕林蛙愈演愈烈,伊春林蛙总量持续锐减,已濒临绝迹的边缘。为切实维护生态园林城市、绿色伊春城市形象,保护林蛙所在的生物链条、维持生态平衡,伊春市政府针对伊春林区林蛙资源现状,颁布1号令,即《关于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不断加大打击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行为力度。2007年开始,伊春市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连续三年被确定为全国30家科技馆进校园项目试点单位之一以来,为促进全市青少年热爱家乡,保护林蛙资源,开展了以保护伊春林蛙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有针对性提高全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趟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明确活动主题,适时启动试点。儿童期所逐渐具有的科学素质,不是靠传授和说教可以形成的,往往是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自我表现的相互关系中,以及在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耳闻目睹、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陶冶而成的。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总是从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始的。对大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人尤其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天性以无比的魅力,驱动人们探索自然的秘密,追求科学的奥秘。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织和世界动物协会定为蛙年,伊春市科技中心紧紧抓住市政府颁布1号令契机,决定以保护林蛙为主题,启动试点项目。确定伊春区三中、光明小学为试点学校,分别设立两个试验小组。制定细化该项目活动方案,形成科普资源包,推出了具有林区特色科普套餐。蛙类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属于卵生。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蛙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抱对。区三中学生们在初中八年级生物课下册中学习了青蛙生殖与发育和保护意义。蛙类的抱对并不是在进行交配,只是生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人为地把雌雄青蛙分开(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林蛙的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细胞。一般蛙类都在水中产卵、受精。我们先后向试点学校发放饲养资料、物资,聘请林业专家为实验组做讲座,利用全国科技周,组织实验小组发放宣传保护林蛙宣传单。组织小组采取蛙卵,掌握了实验报告记录方法,如卵粒的水温要求,是培养蝌蚪成活前提条件,在形成蝌蚪前,卵粒吃包在外边透明卵衣,维持身体需要,初步奠定了我市具有保护特色的试点工作基础。今年为了巩固与扩大试点工作成果,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准备把2009年试点学校由以往的两所点学校扩展为市区、县区相结合的十所试点学校,现在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中,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切实体会到,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起到了在课堂上起不到的效果。
  二、直观全程跟踪林蛙生育生长。在实验中,我们了解到光明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小学一年级语文最后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对蝌蚪有了初步认识,三年级到四年级时科技课学习了蝌蚪、青蛙的观察,蝌蚪的演变过程,对青蛙生长有了初步了解,只掌握了蝌蚪与青蛙的形态变化。卵孵化后变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后变成幼蛙登陆活动。卵→小尾巴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带尾巴的蝌蚪→长出两条前腿的带尾巴的蝌蚪。试点学校试验小组的学生们通过林蛙养殖,体验到在学校时了解到林蛙知识与参加林蛙实验有所不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们日积月累地观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蝌蚪演变林蛙的过程和生长习性。蝌蚪期时每天投放煮熟的波菜叶、玉米面、鸡蛋黄,水质要求洁净,随着蝌蚪不断地成长,发现了蝌蚪具有弱肉强食的天然本性,它们吃弱小病残的同类,这一现象出乎试验小组的学生们意料,这些在校内学习不到的知识,通过实验有效地补充了校内教育的不足。通过引导青少年以亲身经历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观察,对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开发潜能,陶冶情操,还培养了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崇尚科学、尊重实践、团结协作精神。
        三、跟踪蝌蚪变林蛙变态发育过程。 随着日夜更替,蝌蚪逐步变成了林蛙,在变态期时,还要准备一些光滑的石头,放入池内有力蝌蚪变成蛙时,锻炼肺呼吸功能。了解试验小组初中学生学校生物课八年级下册中,学习了辨别雌雄蛙的方法,如观察蛙的叫声,发现鸣叫的青蛙头两侧有两个声囊,通过鼓起来又瘪下去,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为了减小林蛙死亡率,避免损失,2008年6月12日,我们组织了林蛙放归仪式。通过校内教育的补充,完成了校内、校外教育的链接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在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中,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显露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在他们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学生亲历活动带来直观、易于理解的教学优势,让孩子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内外结合出人才"的目的。 
  四、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林蛙捕食大量林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林中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森林之歌。“处在林中,听取蛙声一片”,听到蛙的叫声仿佛听到森林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从前的林地和林场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同伴正在城市的另一些角落更为绝望地哀鸣!一双双贪婪的手把它们从池塘捉来,又被一双双麻木的手将它们买去,它们还来不及瞧一眼陌生的都市,就生生地成了家家案俎上的肉食!相比于那一双双或贪婪或麻木的大手,它们的反抗显得是那样的软弱和乏力,它们只有发出一声声凄惨绝望的哀鸣!”……在全市进行的以保护林蛙,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征文,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理念,环保意识,同时也锻炼与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题出现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结合起来,为迎合这一实际需要,把这次全市有奖征文设计成这种形式的作文题,参赛者可自选角度,自选题目,自选文体,可发表议论,可抒发感情,材料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出写作话题的作用。通过这次全市有奖征文活动,不但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应对中考、高考作文题形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激发了他们保护林蛙的重要意识,努力去营造人类与林蛙和谐共存的环境。
        五、开展青少年科技动漫大赛活动。林蛙不仅是捕虫能手、歌唱家,而且也是运动健将和伪装高手。林蛙捉害虫全靠他又长又宽的舌头,舌根长在口腔的前面,舌尖向后,还分叉,上面有许多黏液,只要小飞虫从身边飞过,就猛地往上一跳,张开大嘴,快速地伸出长长的舌头,一下子把害虫吃掉。林蛙这些习性和特点,最易制作成动漫,直观予以反映。根据广大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设计了这项动漫大赛,规定了运用制作方法,制定了五项制作要求,通过这次动漫大赛活动,不但提高了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技术的操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保护林蛙,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更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制作的动画作品,不但体现出画面生动活泼,颜色搭配得体和对象动作布局合理外,还充分地表现了设计者艺术品位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充分地体现了这次大赛的感染力,真正地达到了保护林蛙,创建生态文明这一主题的要求。
        伊春市科技中心试点工作,把科普课堂设定大然中,探索青少年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如何保护大自然的理念和意识,使全市青少年感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伊春市青少年科技中心须利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并在国家试点评比中,连续二年荣获国家三等奖。
        实践证明,青少年科技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教学思想上来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即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 
         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本来就是为传授知识而产生的。这一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是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智能,最重要的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动手很少机会,能力很难得到发展。如果开展科技活动,就可以真正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智力、能力的目的。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或制作中动手,在纷繁的世界中探索,而且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都可以得到较好发展。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开展科技活动有利于处理好基础知识学习和现代新的科学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需要一个综合、概括的过程,才能成为某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又要经过凝聚、转化才能成为青少年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学大纲、教科书本身要求相对稳定。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始终存在的现象,即使采取在课堂教学中加深难度、提高速度的办法,也难以消除这个差距。因此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解决这个矛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适于加进现代科学的新知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现在普遍开展的电子、机械模型、生物、养殖、种植等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把传授法教学与发现法教学结合起来。
        传统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阻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课堂内,以传授的方法为主给学生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而在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尝试,这是学习发现新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但克服了传授法的不足,又使发现法有了实施的基础和可能性。 
         四、从教学过程来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即把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真正统一起来。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传统教学论强调教(下转第19页)(上接第6页)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只是调动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很难给他们以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主动地位。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就能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统一起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同时重视了教和学两个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打好基础,而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导地位,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他们可以自愿参加活动小组,自己选择活动项目,在整个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独立创造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将促进他们在课堂的学习。这里应该明确的是,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处于辅导地位,并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恰恰相反,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向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外,主要是在组织、评介、支持等方面起作用。
  五、从教学原则来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处理好共性教育和因材施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关系。
        由于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环境影响不同,因此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有显著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注意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践证明,单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这个目的的,甚至会由于课堂学习的压力过大,则使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在尚未意识到的时候就被埋没了。如果开辟两个途径,课外科技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吸收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充分地发展。现在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它的局限性是容易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很少与生活接触;很少与社会接触;很少与自然接触;学生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也受到阻隔,无形中削弱了办学的力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本身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5/11/1 17:33:36
  • 【点击频次】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