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待进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策略

 

【作者】 尼玛琼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待进生的教育与转化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长期困扰着老师和家长,“待进生”并不是长久的一种差的状态,经过老师、家长、自身的努力,这种暂时的状态就有可能改变,在了解“待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探寻“待进生”的转化与教育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待进生 转化 策略
  “待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在学习适应性、心理健康等方面不能达到该年龄阶段教育所要求的学生。但要说明的是“待进生”并不是长久的一种差的状态,经过老师、家长、自身的努力,这种暂时的状态就有可能改变,甚至能够做到优秀。而“待进生”的落后状态也不是样样落后,所以“待进生”的这种状态是完全可以转变的。
  一、“待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而产生“逆反”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表现为对学习或生活出现的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状态。待进生比起一般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自暴自弃,学习没有动力,甚至有时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自己的付出的多,却得不到认可,承受的痛苦特别大。常常感受到周围的人对对自己关心少,成为了老师同学们遗忘的“角落”,然后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而在内心深处却渴望得到认可与尊重,希望得到周围人的信任,为了摆脱这种不平衡状态,自卑的心理使他们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自卑感,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对老师、家长和同学产生抵触情绪,不断的表现出“逆反”,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反感顶撞,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2、“自弃”而“厌学“心理。
  “待进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显示出无力感,破罐子破摔,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待进生”,多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无助的状态,学习基础差,认为自己已经是这种状态,再努力也没有用,甚至一提到学习就反感,缺乏学习动力,于是甘愿落后,得过且过。
  此外,还有对周围人的“应付”心理、自身的“矛盾”心理、“恐惧”心理、“散漫”心理、“焦虑”心理等。“待进生”的心理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和年龄阶段的发展也关系,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待进生”转化的策略
  (一)摸清情况,分析原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影响“待进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自我认知偏差
  待进生对自身认识不清,自我评价偏低或者偏高,从而产生“自卑”或“自傲”的心理,有些学生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对待考试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产生错误的归因心理,对自己的学习和品德上的缺陷不能正确归因。
  (2)个人生理因素
  青少年学生处于青春期至青年前期的年龄阶段,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此阶段下的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未定型,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因素影响比例较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本身的观念就不能够转变,对待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偏激和片面,而又将这种观念间接地教给孩子,这无疑是不利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业的压力、考试的负担、学生之间的竞争,还有学校的自然环境、潜在的文化环境也存在着对学生的间接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
  (二)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是由于缺少健康的心理知识造成的。
  (1)落实高中年级隔周一节心理健康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课,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教育。
  (2)开展心理社团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集体辅导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1)进行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
   (2)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时向学生开放,通过面谈、电话访谈、书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上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和网络侵蚀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当今有着好的社会主流环境,这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良好影响。但社会上不可避免地有着许多不良因素,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这些不良的因素使青少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社会空气,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成长的环境,编织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待进生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针对待进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其教育对策,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天津教育1999年第6期
  2、牧之、张震《心理学与你的生活》新世界出版社 2006年4月

  • 【发布时间】2015/11/2 8:59:05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