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一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

 

【作者】 陶爱萍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对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不是一门太好学的学科,因为现在课本中文字少,图多,需要读图分析理解的内容多,所以在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就更多了。面对这种情况,每次备课都要下一翻苦功夫设计课堂上的提问,既让学生感兴趣,又使学生能听懂问题。
  1、趣味性和悬念性
  因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的划分时,其中让学生思考:66.50S和66.50N两条纬线为什么分别叫南极圈和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了解,自由发言、描述。然后用多媒体举一些实例描述出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誉为“之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 —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间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的悬在天上。再如,挪威的哈曼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不见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2个多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的“哇”,通过这些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这是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同学睁着两只大眼睛望着老师想迫不及待的知道为什么。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就出现在66.50N以北和66.50S以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这节课也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了。
  2、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一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太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尽可能把设计的问题与同学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比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是比较难理解的,如果老师讲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了,于是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又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2015年除夕之夜460N的哈尔滨市最低气温零下16—240C,人们要想在外面看冰灯,一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或皮大衣。那么这一天生活在海南岛180N,最低气温在8—160C之间该穿什么呢?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都会想到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因此他们的穿着就不同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接着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比如:我们今天讲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区别,那同学们想一想,同一天,生活在英国520N的男孩,他到伦敦泰晤士河边散步,他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学生有各种回答,这时告诉学生这位小男孩只要穿着羊毛衫就可以啦,学生就会产生一个“为什么”。于是教师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别和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了。
  3、目的性和深入性
  即便是课堂疑难问题的设计,也一定要环绕这一堂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环绕目标的中心层层深入,步步接近,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比如说,小学刚升初一的学生对地理这门课还比较陌生,在讲地球的运动中讲到时差问题,初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是对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候就要设计一组恰当的步步深入的问题,才可以较好的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第二个问题(借助地球仪)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转动3600来计算,经度每隔多少度时间相差一小时?从而引出时区和经度差。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时间称之为“北京时间”在一层一层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始终环绕着时差这一目标,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这一节课得到圆满的完成。
  设计好课堂教学问题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5/11/2 9:18:37
  • 【点击频次】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