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思考与感悟
【关键词】 ;
【正文】今年参加教学研讨会,一帮来自不同中学的语文教师交流起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时,普遍感到现在大部分课时用在了文言文教学上,现代文只是“走马观花”,而文言文教学却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于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背诵上,语文教学越来越无趣味可言了。这新课程下的相同困惑是有根源可追究的,我们认为主要缘自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自相矛盾,决定了教学仍受着工具性和人文性摇摆不定的困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对文言文教学目标和评价是这样阐述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这样的阐述明显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基本的常识是目标和评价应该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否则,在两条道上走是永远走不到一块的。而从“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低目标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高评价简直是一种“飞跃”,一相情愿式的思想不仅制造了两者的自相矛盾,也遮蔽了两者间的巨大“鸿沟”。这条巨大的“鸿沟”需要用“理解”填平。
在阐述里,“理解”“读懂”“了解”“感受”“审视”这几个概念使用得十分模糊混乱。最关键的是弄清“读懂”和“理解”这两个概念,否则,教学就有滑向只见纯粹工具不见实用智慧的危险。而弄清这两个概念不能仅限于辞典里的教条解释。
“读懂”是知道文本的一些事实,却不知道拿这些事实做什么。而“理解”则包含更多,包括能够断定文本的许多事实,包括能够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整体意义,包括能够把握文本的诸多暗示以及联想等等。“读懂”只是“理解”的准备性工作,而“理解”指向运用、使用、实践智慧。如果“理解”没有发生,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也许不用多久,你曾经以为读过了学过了的东西很快就干干净净逸出了你的记忆。比如阅读一首古诗,你能背诵得滚瓜烂熟,也能说出这首诗的许多内容,可以说你“读懂”了这首诗;但你不一定“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意义、精神,就是说你不知道拿这首诗做什么,它对你无意义。面对21世纪,如果我们仍迷信所谓熏陶、陶冶之类的力量,而无视科学理性的光芒,那我们就不免太幼稚了。看看我们的孩子那点可怜的文化素养和脆弱的人格精神,这是谁之过?对此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看清那种自相矛盾的面相:一面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工具性现实;一面是“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人文性理想。
2.高考文言文命题形式,决定了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方式
我们不知道决定着无数学子命运的高考,是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考,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考?但看看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确信命题者选择了前者。以山东省07、08、09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为例看看——
命题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判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六个句子的内容表现,判断四种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翻译三个句子。前两个题型考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用法,第三和第五实质上都是考察句子的翻译,这些都显而易见,值得分析一下的是第四个题型是什么样的“理解和分析”?
这样看来,命题者是严格遵循“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标准来设计试题的,至于文本中韩非子所讲的“诚信”的内涵、本质、精神以及“诚信”下的“刑”的暴力都一概无视其存在,于是,新课程标准里的评价建议“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更糟糕的是,这样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不可遏止地走向了以“读懂”为目标的逐词解释逐句翻译的读死书境地。教学文言文无可质疑,但文言文教学的糟糕现状应该遭到质疑。
3.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的真实境况
我们并非否认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我们担忧的是那种只见词语含义和用法而无视词语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浅薄教学方式。在如今这个知识充分开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摆满书店的书架,丰富的文化资源充满网络,如果文言文阅读只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那么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高中生自己就能完全掌握,教师还有何作用?曹明海教授在其《语文教育文化学》里正确指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以汉字为中介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对字意了解不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浮光掠影,甚至走向误读。”(见25页)这种思想尤其为文言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就是把语言和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及精神结合起来教。问题是,这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尤其是语言哲学的素养。
我们注意到,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教出一定特色和效果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的“绿色文言教学”。他从朱熹“熟读精思”读书法里悟出了指点学生“自诵自悟”的教学法,在《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一书中,他定义这种教学法为:一种文言“语感”教学,一种在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深思熟虑“文章”精华的教学。 “绿色文言教学”也许尚未尽显“绿色”之真义,但对于那些仍然为高考而忙碌于文言词语阐释、语法讲解的老师们而言,是值得借鉴的。
1.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自相矛盾,决定了教学仍受着工具性和人文性摇摆不定的困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对文言文教学目标和评价是这样阐述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这样的阐述明显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基本的常识是目标和评价应该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否则,在两条道上走是永远走不到一块的。而从“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低目标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高评价简直是一种“飞跃”,一相情愿式的思想不仅制造了两者的自相矛盾,也遮蔽了两者间的巨大“鸿沟”。这条巨大的“鸿沟”需要用“理解”填平。
在阐述里,“理解”“读懂”“了解”“感受”“审视”这几个概念使用得十分模糊混乱。最关键的是弄清“读懂”和“理解”这两个概念,否则,教学就有滑向只见纯粹工具不见实用智慧的危险。而弄清这两个概念不能仅限于辞典里的教条解释。
“读懂”是知道文本的一些事实,却不知道拿这些事实做什么。而“理解”则包含更多,包括能够断定文本的许多事实,包括能够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整体意义,包括能够把握文本的诸多暗示以及联想等等。“读懂”只是“理解”的准备性工作,而“理解”指向运用、使用、实践智慧。如果“理解”没有发生,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也许不用多久,你曾经以为读过了学过了的东西很快就干干净净逸出了你的记忆。比如阅读一首古诗,你能背诵得滚瓜烂熟,也能说出这首诗的许多内容,可以说你“读懂”了这首诗;但你不一定“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意义、精神,就是说你不知道拿这首诗做什么,它对你无意义。面对21世纪,如果我们仍迷信所谓熏陶、陶冶之类的力量,而无视科学理性的光芒,那我们就不免太幼稚了。看看我们的孩子那点可怜的文化素养和脆弱的人格精神,这是谁之过?对此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看清那种自相矛盾的面相:一面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工具性现实;一面是“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人文性理想。
2.高考文言文命题形式,决定了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方式
我们不知道决定着无数学子命运的高考,是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考,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考?但看看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确信命题者选择了前者。以山东省07、08、09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为例看看——
命题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判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六个句子的内容表现,判断四种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翻译三个句子。前两个题型考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用法,第三和第五实质上都是考察句子的翻译,这些都显而易见,值得分析一下的是第四个题型是什么样的“理解和分析”?
这样看来,命题者是严格遵循“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标准来设计试题的,至于文本中韩非子所讲的“诚信”的内涵、本质、精神以及“诚信”下的“刑”的暴力都一概无视其存在,于是,新课程标准里的评价建议“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更糟糕的是,这样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不可遏止地走向了以“读懂”为目标的逐词解释逐句翻译的读死书境地。教学文言文无可质疑,但文言文教学的糟糕现状应该遭到质疑。
3.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的真实境况
我们并非否认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我们担忧的是那种只见词语含义和用法而无视词语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浅薄教学方式。在如今这个知识充分开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摆满书店的书架,丰富的文化资源充满网络,如果文言文阅读只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那么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高中生自己就能完全掌握,教师还有何作用?曹明海教授在其《语文教育文化学》里正确指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以汉字为中介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理解和把握汉字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来处理,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对字意了解不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只能限于浮光掠影,甚至走向误读。”(见25页)这种思想尤其为文言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就是把语言和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及精神结合起来教。问题是,这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素养,尤其是语言哲学的素养。
我们注意到,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教出一定特色和效果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的“绿色文言教学”。他从朱熹“熟读精思”读书法里悟出了指点学生“自诵自悟”的教学法,在《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一书中,他定义这种教学法为:一种文言“语感”教学,一种在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深思熟虑“文章”精华的教学。 “绿色文言教学”也许尚未尽显“绿色”之真义,但对于那些仍然为高考而忙碌于文言词语阐释、语法讲解的老师们而言,是值得借鉴的。
- 【发布时间】2015/11/2 9:19:07
- 【点击频次】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