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四两拨千斤 课堂妙升华”——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点拨引导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何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的共同课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引导策略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点拨引导 教学方法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每一名教师都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加以点拨引导,处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解答疑惑、传授知识、培养情感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升华。
一、拨云见雾、冷静点拔,让智慧的火花尽情迸发
由于学生阅历浅,对某些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某些社会现象或行为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对语文的文本解读及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别样的想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积极引导,巧加点拔。这样既可以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纠正学生观念偏差,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心灵的震撼,收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有的学生说:“就算愚公要移山,他的子子孙孙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移山吗?”还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固然没错,可是他们全家只挖山,不种地,吃什么?喝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心声的真情表白,反映了他们认识的局限性,但是要说服孩子们,还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和点拨。
愚公移山这片文章的主旨在于告诉孩子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只要有恒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说得层次深一点,移山代表了人类社会与困难作斗争获得发展的坚定决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世界观;而搬家则是面对困难时绕着走或者巧妙应对的一种方法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探讨移山和搬家二者的本质内涵,从而明白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在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指引下,我们可能想尽办法去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胜利。
二、实事求是、循循善诱,让起航的明灯熠熠生辉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活动,这个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孩子们语言素养的一中升华,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一些文章的阅读,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成一些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思维积极活跃,因而学生往往会把课文中描述的某种形象与现实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这些是难以事先预设的,一旦处理不好,课堂便会陷入僵局。但如果避而不答,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或在无形中认同了学生的片面观点,起不到正确的道德、情感导向作用。
如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个人怎么这么傻呢,鱼和熊掌摆在桌子上,都拿走不就完了吗”。我先启发孩子们进行讨论,然后适时进行引导:“是的,鱼和熊掌都能兼得,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总能碰到两全其美的好事,很多情况下,会顾此失彼。本文提出的前提是 “不可兼得”,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两难问题,这不是桌子上一盘水果,可以香蕉、苹果通吃。对此,我们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古人在生命和正义进行取舍时,选择了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我们在碰到两难问题时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取舍态度。
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初中孩子而言,一些理论化的问题往往还不能吃透精髓,这就需要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从浅显易懂的小事出发,循循善诱,给孩子们以启迪。
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让动人的情愫自然流淌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现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教师应从特殊的时代背景入手,探寻历史源流,指导学生通过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去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于历史作品,有些学生可能会孤立看待某个问题,产生认识的偏差,但教师如果把握了切中时代、追本溯源的技巧,就能更好地化解此类事件。
如我在教学《背影》中“望父买橘”一节,有学生说,朱自清的父亲“穿铁路”、“爬月台”太危险了,这不是教我们违反交通规则吗?
这些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理解爬月台、穿铁路这样的危险动作。但是让孩子们看一点20世纪初时中国的现状,当时中国铁路刚刚起步,仅有的铁路都是日本人、德国人修建的。铁路少、火车更少、车速很慢,管理不严,当然也有人口综合素质的问题,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爬月台、穿铁路”都是常见现象,这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危险肯定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总之,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只要教师敏锐洞察,冷静思考,灵活地加以点拨引导,就能让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点拨引导 教学方法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每一名教师都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加以点拨引导,处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解答疑惑、传授知识、培养情感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升华。
一、拨云见雾、冷静点拔,让智慧的火花尽情迸发
由于学生阅历浅,对某些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某些社会现象或行为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对语文的文本解读及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别样的想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积极引导,巧加点拔。这样既可以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纠正学生观念偏差,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心灵的震撼,收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有的学生说:“就算愚公要移山,他的子子孙孙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移山吗?”还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固然没错,可是他们全家只挖山,不种地,吃什么?喝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心声的真情表白,反映了他们认识的局限性,但是要说服孩子们,还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和点拨。
愚公移山这片文章的主旨在于告诉孩子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只要有恒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说得层次深一点,移山代表了人类社会与困难作斗争获得发展的坚定决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世界观;而搬家则是面对困难时绕着走或者巧妙应对的一种方法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探讨移山和搬家二者的本质内涵,从而明白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在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指引下,我们可能想尽办法去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胜利。
二、实事求是、循循善诱,让起航的明灯熠熠生辉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活动,这个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孩子们语言素养的一中升华,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一些文章的阅读,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成一些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思维积极活跃,因而学生往往会把课文中描述的某种形象与现实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这些是难以事先预设的,一旦处理不好,课堂便会陷入僵局。但如果避而不答,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或在无形中认同了学生的片面观点,起不到正确的道德、情感导向作用。
如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个人怎么这么傻呢,鱼和熊掌摆在桌子上,都拿走不就完了吗”。我先启发孩子们进行讨论,然后适时进行引导:“是的,鱼和熊掌都能兼得,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总能碰到两全其美的好事,很多情况下,会顾此失彼。本文提出的前提是 “不可兼得”,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两难问题,这不是桌子上一盘水果,可以香蕉、苹果通吃。对此,我们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古人在生命和正义进行取舍时,选择了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我们在碰到两难问题时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取舍态度。
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初中孩子而言,一些理论化的问题往往还不能吃透精髓,这就需要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从浅显易懂的小事出发,循循善诱,给孩子们以启迪。
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让动人的情愫自然流淌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现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教师应从特殊的时代背景入手,探寻历史源流,指导学生通过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去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于历史作品,有些学生可能会孤立看待某个问题,产生认识的偏差,但教师如果把握了切中时代、追本溯源的技巧,就能更好地化解此类事件。
如我在教学《背影》中“望父买橘”一节,有学生说,朱自清的父亲“穿铁路”、“爬月台”太危险了,这不是教我们违反交通规则吗?
这些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理解爬月台、穿铁路这样的危险动作。但是让孩子们看一点20世纪初时中国的现状,当时中国铁路刚刚起步,仅有的铁路都是日本人、德国人修建的。铁路少、火车更少、车速很慢,管理不严,当然也有人口综合素质的问题,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爬月台、穿铁路”都是常见现象,这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危险肯定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总之,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只要教师敏锐洞察,冷静思考,灵活地加以点拨引导,就能让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1/2 9:31:57
- 【点击频次】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