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刘 群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
  那么,如何在学前期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1.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大自然以其绮丽的风光、绚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景色,这对于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是极为有益的。而且自然美主要是侧重于形式方面,总是在色彩、音响、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的眼和耳等感官以愉悦,并在不知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经过对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教师如何通过大自然对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呢?
  (1)让儿童进行多通道感知。儿童的审美感知具有多通道性,他们常常借助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对自然美的感知除了可以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触摸、闻等方式来感知。
   (2)让儿童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渗透在审美感知中,能使审美感知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加深对美的情感体验。
  (3)以情感打动人。让儿童的知觉选择与特定的人类情感模式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种特定感受,比如,可以把秋天金黄的稻田风光与丰收、喜悦、收获的感受联系起来。
   (4)用语言感染人。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使用“红彤彤的枫叶”、“金黄的银杏”以及“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像蝴蝶一样飞舞的落叶”等语言可以加强孩子们对秋天的感受。
   (5)综合多种艺术形式。以大自然为主题或素材,综合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审美感知教育。
   (6)运用大量现代化艺术手段。在审美感知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现代化艺术手段(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向儿童们展示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生命特有的运动形式。教师在儿童欣赏和感知的过程中应加以引导,如欣赏西陵峡的风光时,可播放一段激越的船歌,在欣赏桂林山水时,可讲一段海龙王之女三公主凿峰引泉的故事,让自然之美、生命之体验,与诗歌、散文、神话、音乐、舞蹈在儿童的心灵中融化和沉淀。
  2.接触和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让儿童从小就大量接触艺术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审美感知教育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应该仔细地引导他们注意艺术品的形态中那处处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你看,毕加索的《梦》中那轻盈的曲线流露出女人温柔、梦幻的感觉,《泣妇》中那僵硬而拥挤的断线条展现出老妇的恍伤和紧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能感受到其中体现的生命与情感。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艺术作品的选择。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给儿童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学前儿童易于理解的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例,米罗的画由于符合儿童审美趣味而深受儿童的喜爱,波洛克的作画方式由于接近儿童的游戏而引起了儿童的参与。再次,对美术作品的选择应该是有系统、有组织的。
  (3)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儿童面对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感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
     3.将审美感知与艺术创作和反思紧密联系起来
        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儿童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必须始终与创作和反思活动联系在一起。”
         儿童的艺术创作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外化,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必将进一步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如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儿童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可以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生命秩序的组织原理,也可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如水墨画与水粉画的不同效果,线描与图绘、拓印的不同,手指画与吹画、橡皮泥与泥塑的不同等等,还可了解不同创作形式与材料选择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在这些形式多样、材料丰富的创造活动中,儿童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趣味可以不断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反思是相当薄弱的一环。反思有助于梳理感知,并将由感知获得的审美经验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去。反思要贯穿在儿童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它既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如儿童可以经常回过头来谈论对自己作品和其他作品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反思经常受益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可以不使用任何语言,如儿童在反思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东西或改进原有的创作。通过反思,儿童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中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5/11/2 9:32:41
  • 【点击频次】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