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蒋敏敏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裕民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虽然简单易行,但我们需要需要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把握好其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其操作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  有效性  提高  
  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师诱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更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个别教师不注重问题设计与提问过程的考究,出现了过多问题性“问”,导致“问”提的整个过程有效性大折折扣,没有起到应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共同研讨。下面,我把关于有效性提问的实践与思考道之。
  一、常见的低效提问
  提问是一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问”的生成设计、“问”的时机选择、“问”的对象层次、“问”的诱思点拨、“问”的激励评价等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上的“问”,我们能看到的或听到的,都是“问”的最终呈现,也就是说“问”设计出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了。我们从这些“问”的方式和结果去判断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比较可行的。下面就是实践中常见的低效提问。
  (一)问答式问题。这类问题出现较多,我们可在很多教研课中都能听到,如“知不知道”、“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喜不喜欢”等等,可以说,这类问题启发性较低,只能在渲染气氛、活跃课堂方面还能起点作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相反,还把整体性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考引领价值,同时也把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一问一答,表面上看起来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变传统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这是我们应该规避的。
  (二)简单式问题。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现在能力,把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呈现给学生,除了能引起学生动手外,在思维上没有作用的。
  (三)拓展式问题。拓展式问题往往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拓展部分里,本应可起到既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下步学习兴趣的,但有些老师为拓展而拓展,把语文“泛化”了,把语文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在语文课上,大谈思想政治教育、环保、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这种跨学科的拓展,其实上把语文“非化”了,如上《愚公移山》结束前5分钟,有老师问:“你对愚公的做法有何评价?如果把愚公换成了你,你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谈环境保护问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吗?这样的提问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考虑下呢?
  (四)重复式问题。语文课堂中很多东西说法不一,但实则概念相同,而我们在不自觉中反复去用,就导致了重复式问现的出现,甚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提出,让学生去思考说法不同、实质一样的同一问题。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造成课堂教学冗长,收效少,进度慢,费时间,效果差。这是我们应该规避的。
  二、提问的原则
  针对上述出现的提问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主动思考,尽力避免,才能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运用,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了提高提问有效性,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提问和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去实践,才能提高提问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性原则。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设计开始,就应注重提问的各个环节的科学预见,在设计时,就不能出现跨学科、超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生成;提问时,就应抓时机,看学生思维灵活程度随机取舍一些问题,甚至从新调整问题设计;问后评价时,是激励还是点拨等,我们都应讲究性科学性、正确性。
  (二)针对性原则。教师上课前要进行周密策划和统筹考虑,要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不仅要对教学的整体布局反复思考,而且对每一个具体环节也要反复斟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做出的反映,要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设计好应对策略。
  (三)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达到求知的目的。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待给学生,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追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
  (四)整体性原则。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五)灵活性原则。虽然我们问题设计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但我们可采用不同提问方法,以灵活的提问方式来达到提问目的。实践中,我们切忌采用一个固定的僵化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把握好提问原则,注重好过程设计,精心实施,才能丰富提问的实践做法,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燕少华,巧用课堂提问 突破语文教学难点[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
  [2]陈小红,谈谈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J].才智,2009年。
  [3]杨昌兴,语文教学中提问的策略[J].才智,2009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9:36:18
  • 【点击频次】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