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境---化学教学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情境是化学教学的良好载体,其本身不仅起到了载体的作用,也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境 创设
情境就是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配合适当的动作或实物形成能寓知识于一体的教学情景。这种情境,既具有让人如临其境的情景性,又具有催人学习的煽情性,还具有新颖好奇的趣味性。正由于这此些特质,使得新课改推进中的教师爱不释手。当然,初中化学教学也成为了情境运用的主战场,且被运用于了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信得过的提效增质的好手段、好方法、成为知识承载的好容器、好载体。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创设运用。
一、利用故事笑话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笑话是人之天性,中学生更是甚之。抓住这个个性特征,我们可通过讲故事、说笑话来创设情境,以达到聚焦学生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使他们在一开课环节就能迅速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就给同学们讲“水变油”的闹剧。我首先提问:水能变成油吗?水能燃烧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故事。1983年,我国出来个王洪成,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种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变成了油,水就像油一样燃烧起来!这就蒙住了不少人,以为真的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接着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就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水,然而他们花巨额买来的是“膨化剂”,最后这些企业损失巨大。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所谓的“水变油”只是个小戏法,实际上水是不可能变成油的。为什么不能变成油呢?学习了今天这课,同学们就应该知道这一项“伟大发明”背后的真实故事了。这样的“此情此境”,显然能起到煽情激趣的作用,使学生情绪高涨,迅速产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个探究欲望,于是主动参与到新知学习中来。又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先讲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意大利有一个山洞,人穿过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过山洞就会死亡。这样的故事,更能使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越急切的心理必然引发学生更急切的探究心理,产生不学不快的学习欲望。从而集中注意力,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无不与化学有关。因此,新课标的观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化学教学联系生活开展,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层面上学化学、做化学。例如,在“利用能源”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还可以讲西气东输、讲宇宙飞船中燃料的利用、讲煤矿爆炸等等问题。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讲到酸碱中和时,可以先问学生,胃酸过多怎么治疗引入。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既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化学思考,使他们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体,更能培养学生反哺意识和主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科学史话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与科学发展相提并论。在其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和史话。可以说每一个知识,都蕴含着一段科学史话。这样丰富的化学史料不能仅仅成为我们的茶余饭后,我们应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既阐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用科学家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行两本教材,书上共有六处科学史话,有33处拓展视野材料,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实践中,我们应加以思考和重视。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测定”这节内容时,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很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或者补发一些关于拉瓦锡的科学事迹的材料,然后介绍拉瓦锡的钟罩实验,及实验过程和实验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启发,而且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又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的冶炼”时,利用教材上的拓展视野,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运用,成为教学的情境载体,都能起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加以运用。
总之,情境是化学教学的良好载体,其本身不仅起到了载体的作用,也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们要精心选择、设计情境,用更多方式和内容充当情境,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激情中学习化学,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李宁,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境 创设
情境就是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配合适当的动作或实物形成能寓知识于一体的教学情景。这种情境,既具有让人如临其境的情景性,又具有催人学习的煽情性,还具有新颖好奇的趣味性。正由于这此些特质,使得新课改推进中的教师爱不释手。当然,初中化学教学也成为了情境运用的主战场,且被运用于了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信得过的提效增质的好手段、好方法、成为知识承载的好容器、好载体。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创设运用。
一、利用故事笑话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笑话是人之天性,中学生更是甚之。抓住这个个性特征,我们可通过讲故事、说笑话来创设情境,以达到聚焦学生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使他们在一开课环节就能迅速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就给同学们讲“水变油”的闹剧。我首先提问:水能变成油吗?水能燃烧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故事。1983年,我国出来个王洪成,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种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变成了油,水就像油一样燃烧起来!这就蒙住了不少人,以为真的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接着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就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水,然而他们花巨额买来的是“膨化剂”,最后这些企业损失巨大。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所谓的“水变油”只是个小戏法,实际上水是不可能变成油的。为什么不能变成油呢?学习了今天这课,同学们就应该知道这一项“伟大发明”背后的真实故事了。这样的“此情此境”,显然能起到煽情激趣的作用,使学生情绪高涨,迅速产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个探究欲望,于是主动参与到新知学习中来。又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先讲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意大利有一个山洞,人穿过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过山洞就会死亡。这样的故事,更能使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越急切的心理必然引发学生更急切的探究心理,产生不学不快的学习欲望。从而集中注意力,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无不与化学有关。因此,新课标的观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化学教学联系生活开展,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层面上学化学、做化学。例如,在“利用能源”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还可以讲西气东输、讲宇宙飞船中燃料的利用、讲煤矿爆炸等等问题。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讲到酸碱中和时,可以先问学生,胃酸过多怎么治疗引入。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既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化学思考,使他们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体,更能培养学生反哺意识和主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科学史话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与科学发展相提并论。在其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和史话。可以说每一个知识,都蕴含着一段科学史话。这样丰富的化学史料不能仅仅成为我们的茶余饭后,我们应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既阐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用科学家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行两本教材,书上共有六处科学史话,有33处拓展视野材料,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实践中,我们应加以思考和重视。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测定”这节内容时,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很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或者补发一些关于拉瓦锡的科学事迹的材料,然后介绍拉瓦锡的钟罩实验,及实验过程和实验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启发,而且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又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的冶炼”时,利用教材上的拓展视野,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运用,成为教学的情境载体,都能起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加以运用。
总之,情境是化学教学的良好载体,其本身不仅起到了载体的作用,也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们要精心选择、设计情境,用更多方式和内容充当情境,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激情中学习化学,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李宁,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9:39:52
- 【点击频次】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