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道:“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我们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充分用好课内课外两大平台,多措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又好又快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引导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社会数学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数学成为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工具和语言的今天,加强学生数学阅读就更有时代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道:“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既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以多年的实践心得表达我的实践观点。
一、加强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阅读的强劲动力。学生能不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是学生“我爱阅读”的情感内驱。因此,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是落实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能从教师示范阅读中获得数学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提高示范阅读能力,能给学生很好的阅读示范,并施以积极影响,培养起学生积极的阅读信心。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这样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学生认真读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应该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这样,教师的言行示范,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引起多读多思的习惯培养。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师生互动相长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这块平台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不仅要读文本,还要读图、读符号,在充分阅读中感知并理解,形成自身语言。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懂习得的材料,一定让学生自己阅读。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这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二)利用数学拓展资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现行教材,不仅文质兼美,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很多拓展材料,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展见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的生活经验来教学,在认识“比”时就联系数学史上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等等相关材料,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讨论,在掌握“阅读材料”里的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如在教学小数时让学生阅读《0与小数点的“战争”》的故事,“0”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通过阅读“小数点的代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内涵,懂得了应结下“严谨”这位良友,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道理。
三、利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实践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数学课外阅读跟语文课外阅读一样,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良好平台,也是学生数学知识用之于实践的天然土壤。但对于小学生,因受基础知识不足,他们的数学课外阅读还受到一定限制。实践中,我们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其目的就是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特别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材料和实践阅读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去读。现在学校图书馆发展较好,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课外阅读书籍,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都是很好的阅读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这些阅读,就能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感受到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我们可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年历卡;教学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在教学“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我们不仅要有这样的理念,也要有这样的实践行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又好又快发展。当然,为了更快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数学视野,以及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这些都是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策略。
参考文献:
[1]历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2].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引导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而随着社会数学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数学成为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工具和语言的今天,加强学生数学阅读就更有时代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道:“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既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以多年的实践心得表达我的实践观点。
一、加强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阅读的强劲动力。学生能不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是学生“我爱阅读”的情感内驱。因此,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是落实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能从教师示范阅读中获得数学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提高示范阅读能力,能给学生很好的阅读示范,并施以积极影响,培养起学生积极的阅读信心。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这样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学生认真读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应该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这样,教师的言行示范,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引起多读多思的习惯培养。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师生互动相长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这块平台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不仅要读文本,还要读图、读符号,在充分阅读中感知并理解,形成自身语言。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懂习得的材料,一定让学生自己阅读。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这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二)利用数学拓展资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现行教材,不仅文质兼美,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很多拓展材料,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展见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的生活经验来教学,在认识“比”时就联系数学史上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等等相关材料,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讨论,在掌握“阅读材料”里的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如在教学小数时让学生阅读《0与小数点的“战争”》的故事,“0”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通过阅读“小数点的代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内涵,懂得了应结下“严谨”这位良友,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道理。
三、利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实践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数学课外阅读跟语文课外阅读一样,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良好平台,也是学生数学知识用之于实践的天然土壤。但对于小学生,因受基础知识不足,他们的数学课外阅读还受到一定限制。实践中,我们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其目的就是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特别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材料和实践阅读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去读。现在学校图书馆发展较好,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课外阅读书籍,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都是很好的阅读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这些阅读,就能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感受到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我们可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年历卡;教学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在教学“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我们不仅要有这样的理念,也要有这样的实践行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又好又快发展。当然,为了更快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数学视野,以及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这些都是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策略。
参考文献:
[1]历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2].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9:41:09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