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秀丹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道坪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应在各学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力度,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
  一、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科教学占据着最多的时间,学科有教学内容作为依托。其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他途经不可比拟的。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学校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结合,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凭借学科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讲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4.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融为一体。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实际法。
  在渗透法制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创设情境法。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实例分析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台电脑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台电脑,你是买还是不买?有的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吗不买?”有的同学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成熟,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并指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事项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要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以后,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了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就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超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综上所述,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大课题,需要我们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和总结。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以小见大,持之以恒,就能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 【发布时间】2015/11/2 9:54:06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