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曹 静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恐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影响,部份历史教师和很多学生,都只简单地把历史这一学科从方法上视为记忆的学科,从内容上视为"死"的知识的学科。现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教学中一味地以老师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向“标准答案”上靠,往教参材料的圈子里钻,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悟性灵性。爱因斯坦说过:“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好多少倍。”因此,营造一种融洽、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较大的思想、行为的自由度,使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爆发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地再现“卢沟桥事变”的情景,并结合绵阳的宋哲元将军墓,激发学生热爱本土历史资源的激情,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置的,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学生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而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手段,就是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疑"中学习,在"疑"中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要打破权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国是个具有悠久的儒家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认识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影响;在道德上,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权威。这样,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很难有主动性、独立性,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营造平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试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教学中,把自己视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以满腔热情保护学生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提出问题。改变"老师说了算,教材不能变"的观念,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和老师的讲课提出不同的看法。历史是连贯的,在学习历史时,我们不能割舍从前。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同学们面对中国的落后,就会联系到曾经强大的中国,自然就会去想这时的中国为什么落后了。这样,通过知识与生活印象的差异的冲突,诱导学生质疑。我们还可以对某部分内容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知识上进行比较来引导学生质疑。通过类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通过对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点;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彼此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的前后变化。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电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根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不过,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和学生收集的历史素材,使陈旧的历史知识可以如图如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历史天空的魅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立足于素质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意识,重视人格因素的培养,抓住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契机,认清形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明确教育任务,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全部贡献。
  • 【发布时间】2015/11/2 9:54:54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