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作为奠基学科不可推脱的教学义务。实践中,我们要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
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到:“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更是不可推脱的奠基义务了。传统多年实践证明,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与新课标理念是相悖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我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感受与体会。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成功进入教室,与课堂教学结下不解之缘。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营造图文并茂、产生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实现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还能使学习者获得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拓展知识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化抽象为直观生动,让学生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知识。这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特征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了。实践中,通过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音乐和动感画面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风景之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但学生由于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通过图配文、配音等方式同时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就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从而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自然他们的热爱祖国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运用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而语言作为师生对话的中介,从中起着重要作用。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会运用语言,特别是要儿童化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有魅力,才能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一个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甜美的,有魅力的,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会,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不学不快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逝世所引发的全国人民的悲痛。这样学生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
三、运用绘画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中做、做中学,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让学生通过绘画方式来学习课文,理解文本意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学习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古诗《幕江吟》时,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天空,水平如静,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用不着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既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何不尝试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运用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教师值得信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因而被广泛用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情境集情境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实现以情激情、以境诱趣的目的,故受教师和学生青睐,特别是对于教学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更是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还能诱发起学生探究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设置背景音乐、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的良好方法。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母狮捕食的动态情境;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两个小动物对话;教学《月光曲》时,我们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激发想象时播放贝多芬的的这首歌曲,都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欲望增强,兴趣境浓,因而学得投入、学得有效。
总之,正如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自主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在满含激情、富有兴趣的前提下参与到学习之中,进入到自我建构之中,从而主动地成为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春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希望月报,2010年。
[2]周梅华,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2年。
[3]刘军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生之友,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
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到:“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更是不可推脱的奠基义务了。传统多年实践证明,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与新课标理念是相悖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我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感受与体会。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手段成功进入教室,与课堂教学结下不解之缘。我们知道,多媒体不仅能营造图文并茂、产生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实现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功效,还能使学习者获得犹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拓展知识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化抽象为直观生动,让学生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知识。这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特征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了。实践中,通过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音乐和动感画面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风景之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但学生由于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通过图配文、配音等方式同时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就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从而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自然他们的热爱祖国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运用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而语言作为师生对话的中介,从中起着重要作用。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会运用语言,特别是要儿童化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有魅力,才能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一个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甜美的,有魅力的,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会,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不学不快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逝世所引发的全国人民的悲痛。这样学生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
三、运用绘画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中做、做中学,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让学生通过绘画方式来学习课文,理解文本意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学习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古诗《幕江吟》时,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天空,水平如静,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用不着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既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们何不尝试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运用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教师值得信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因而被广泛用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情境集情境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实现以情激情、以境诱趣的目的,故受教师和学生青睐,特别是对于教学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更是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还能诱发起学生探究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设置背景音乐、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的良好方法。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母狮捕食的动态情境;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两个小动物对话;教学《月光曲》时,我们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激发想象时播放贝多芬的的这首歌曲,都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欲望增强,兴趣境浓,因而学得投入、学得有效。
总之,正如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自主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在满含激情、富有兴趣的前提下参与到学习之中,进入到自我建构之中,从而主动地成为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春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希望月报,2010年。
[2]周梅华,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2年。
[3]刘军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生之友,2011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10:02:56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