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浅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问题情境融情境性、兴趣性、激励性于一体,作用巨大,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还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学起于思贵有疑。高中学生虽然对学习意义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学科多、压力大,学习投入状态还是需要教师调节与激发。而创设问题就是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落实“读书无疑须教有疑”理念的最好做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成为推进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其融情境性、兴趣性、激励性于一体,作用巨大,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热衷与青睐,被广泛用于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值得依赖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所以,作为教学情境,首要目的就要实现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有效教学前提,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就能诱发学生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主动学状态。例如在教学“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我们可以创设“猜数字”问题情境:如果一本书的价格标签是30-50元中的某个整数,让学生们来猜猜它的价格,教师将对学生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看谁能既准确又快速回答出这本书的价格。这样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致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天然土壤。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为师者自觉不自觉的工作目标。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也就达不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发展问题意识。例如已知a+1/a=1,求a2+1/a2的值。很多学生通过配方法得到:a2+1/a2=(a+1/a)2-2=-1,教师由此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于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其原因。通过这样教学设计,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巨匠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这样写到:教学活动不是“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主体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活动促进者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授予者出现。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 作用。课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学习,也可是合作探究学习。当然最好是后者。因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有开放性,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所以,我们应在激趣后,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做好相机点拨。在巡视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方法辅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其感受到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是一种新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获取新知识,又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奠基学科,不仅要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还要为学生授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利器---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问题情境中,由于“问能催思引疑”,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果我引导学生向更多方向去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就能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营造畅所欲言的交流讨论环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发展语言能力就等于培养思维能力,课堂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相互交流学习成果。二是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高中数学内容多,知识点多,解一道题往往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和形式解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引起兴趣,还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发散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优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薇,中学数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出版社,2002.3。
[2]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2。
[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1。
[4]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06.4。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学起于思贵有疑。高中学生虽然对学习意义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学科多、压力大,学习投入状态还是需要教师调节与激发。而创设问题就是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落实“读书无疑须教有疑”理念的最好做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成为推进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其融情境性、兴趣性、激励性于一体,作用巨大,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热衷与青睐,被广泛用于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值得依赖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所以,作为教学情境,首要目的就要实现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有效教学前提,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就能诱发学生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主动学状态。例如在教学“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我们可以创设“猜数字”问题情境:如果一本书的价格标签是30-50元中的某个整数,让学生们来猜猜它的价格,教师将对学生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看谁能既准确又快速回答出这本书的价格。这样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致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天然土壤。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为师者自觉不自觉的工作目标。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也就达不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发展问题意识。例如已知a+1/a=1,求a2+1/a2的值。很多学生通过配方法得到:a2+1/a2=(a+1/a)2-2=-1,教师由此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于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其原因。通过这样教学设计,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巨匠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这样写到:教学活动不是“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主体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活动促进者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授予者出现。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 作用。课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学习,也可是合作探究学习。当然最好是后者。因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有开放性,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所以,我们应在激趣后,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做好相机点拨。在巡视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方法辅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其感受到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是一种新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获取新知识,又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奠基学科,不仅要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还要为学生授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利器---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问题情境中,由于“问能催思引疑”,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果我引导学生向更多方向去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就能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营造畅所欲言的交流讨论环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发展语言能力就等于培养思维能力,课堂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相互交流学习成果。二是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高中数学内容多,知识点多,解一道题往往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和形式解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引起兴趣,还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发散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优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薇,中学数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出版社,2002.3。
[2]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2。
[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1。
[4]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06.4。
- 【发布时间】2015/11/2 10:15:22
- 【点击频次】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