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生物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我们可从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的探究学习、强化生活化的实践操练、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等方面着手加以实施。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活化教学理念 应用
生物是源自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是旨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奠基教育。随着人们对此研究的加深,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就说明了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实施生活化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将这要求予以落实。为此,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不仅为生活化教学提出了要求,还指明了方向。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学,谈谈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其课堂中的应用。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是载体,是知识的包装容器。虽然生物知识来自于生活,但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变强了,特别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不易接触和感觉的微观生物世界的知识,更给学生带来了理解难度,DNA分子结构和功能、体细胞克隆、人类基因计划等知识,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理解障碍。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我们唯有实施生活化教学,把这些复杂的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使之生活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而实施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这一理念落实的的效推进,这不仅可以激以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知识在更好情感基础和建构基础上得到快速消化。例如在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平常吃饭时如果菜比较咸,会不会想要喝水呢?如果不喝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青菜撒上盐而不加水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很多水呢?一些菜贩为什么要经常往青菜上洒水呢?而且撒过水的为什么比没洒水的要新鲜?在移植花木和蔬菜时剪掉一部分枝叶有什么作用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我们把之用来构建教学情境,既激起了学生好奇心,又拓宽了其探究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不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师传生受的接受式学习的方法,更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生物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新课标极力倡导而施之,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生活化的实践操练
实践操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反哺生活能力的常用武器。我们知道,生物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践操练正是基于这个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们课前就可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及四种碱基,磷酸二酯键和氢键,然后让学生拼接,之后,老师再把有关结构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复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再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时,老师一边板图一边讲各期的特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了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以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提问学生,引起每种变化的原因,然后我就让学生绘制有关坐标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有,在讲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小的生态瓶等等。这样的实践操练,既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还培养了学生动手以及严谨的科学探究作风,同时还让学生感觉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培养学生动手学习的好习惯。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虽不在课堂中进行,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与课堂紧密相连。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者都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平台,我们不能截然分开而论。把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成课外作业,其目的就是看重课外不受活动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比较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支配、独立的思考,还可以更大范围地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知识,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观察、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植物的生活现象,并作出记录,也可以对花草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的过程并作出总结,然后再让学生把记录和总结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说出自己对结果的看法,再让学生之间进行结果的对比,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积极表扬学生正确的看法和结论,同时也指出错误的见解,及时引导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生活反哺能力。
总之,生物来源于生活,应反哺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也应是生物教学的常规理念,我们必须对这一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活动,促进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践行在生活的所需之处。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衷,也是目的。
参考文献:
[1]樊能忠,高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探讨[J].广西教育,2013年。
[2]铁海兰,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J].当代教学论,2011年。
[3]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活化教学理念 应用
生物是源自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是旨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奠基教育。随着人们对此研究的加深,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就说明了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实施生活化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将这要求予以落实。为此,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不仅为生活化教学提出了要求,还指明了方向。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学,谈谈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其课堂中的应用。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是载体,是知识的包装容器。虽然生物知识来自于生活,但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变强了,特别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不易接触和感觉的微观生物世界的知识,更给学生带来了理解难度,DNA分子结构和功能、体细胞克隆、人类基因计划等知识,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理解障碍。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我们唯有实施生活化教学,把这些复杂的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使之生活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而实施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这一理念落实的的效推进,这不仅可以激以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知识在更好情感基础和建构基础上得到快速消化。例如在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平常吃饭时如果菜比较咸,会不会想要喝水呢?如果不喝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青菜撒上盐而不加水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很多水呢?一些菜贩为什么要经常往青菜上洒水呢?而且撒过水的为什么比没洒水的要新鲜?在移植花木和蔬菜时剪掉一部分枝叶有什么作用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我们把之用来构建教学情境,既激起了学生好奇心,又拓宽了其探究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不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师传生受的接受式学习的方法,更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生物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而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新课标极力倡导而施之,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生活化的实践操练
实践操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反哺生活能力的常用武器。我们知道,生物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践操练正是基于这个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们课前就可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及四种碱基,磷酸二酯键和氢键,然后让学生拼接,之后,老师再把有关结构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复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再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时,老师一边板图一边讲各期的特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了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以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提问学生,引起每种变化的原因,然后我就让学生绘制有关坐标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有,在讲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小的生态瓶等等。这样的实践操练,既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还培养了学生动手以及严谨的科学探究作风,同时还让学生感觉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培养学生动手学习的好习惯。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虽不在课堂中进行,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与课堂紧密相连。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者都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平台,我们不能截然分开而论。把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成课外作业,其目的就是看重课外不受活动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比较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支配、独立的思考,还可以更大范围地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知识,锻炼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观察、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植物的生活现象,并作出记录,也可以对花草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的过程并作出总结,然后再让学生把记录和总结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说出自己对结果的看法,再让学生之间进行结果的对比,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积极表扬学生正确的看法和结论,同时也指出错误的见解,及时引导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生活反哺能力。
总之,生物来源于生活,应反哺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也应是生物教学的常规理念,我们必须对这一学科实施生活化教学。不过,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活动,促进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践行在生活的所需之处。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衷,也是目的。
参考文献:
[1]樊能忠,高中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探讨[J].广西教育,2013年。
[2]铁海兰,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J].当代教学论,2011年。
[3]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10:17:52
- 【点击频次】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