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营造活力课堂的实践探寻

 

【作者】 杜素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活力课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我们要从营造愉悦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入手,重点加强活力建设。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力课堂  营造
  活力课堂是近年来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其目的在于营造出一个与传统课堂师传生受接收模式相反的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以便于更好地张扬学生学习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活力课堂,不是借他山之石,而是主战场,至始都在积极探寻中,现已收获到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法。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创建策略。
  一、营造愉悦民主氛围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曾经说道:“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美国心理学家利珀也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并指导行为。”可见,营造愉悦民主氛围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直奔主题开展教学,开课便讲在传统中已反复证明其低效性,再蹈其辙就只能说明我们观念还未转变。又特别是在营造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更需要教师以此为教学首始,达到让学生未入课先入神的目的。
  (一)加强亲和力投入。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没有亲近的师生关系难以架设心灵沟通的交流桥梁,没有学生“爱其师”的情感基础就难以使其“信其道”。所以,营造活力课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前提。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主动真实走近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要课堂上要做到以人为本和平等对待,并通过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善用激励性语言。激励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是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启动器。实践中,我们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因而进一步产生“我要学”的积极动力,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奠基情感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断供给动力的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经这样说到:“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此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要营造活力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激趣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落实到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让活力课程还是一个趣味课堂,达到“以趣促活”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激趣的方法也很多,放音乐、讲故事、角色朗读、运用多媒体、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良好的策略。但最好还是通过语文自身魅力去激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爱好程度的。因为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研究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营造活力语文课堂,挖掘语文自身趣味因子,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是科学而可行的。
  三、搭建竞争参与平台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落实这一理念,除了我们尊重、激趣外,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抓住学生“好动”天性,搭建竞争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传统接受式学习模式让他们习惯了“背着手听”,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就要大力激励,不仅要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精神,还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例如,我们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情境,我们就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如果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还可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还可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始终在我们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进行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学生全员参与,自然是活力无限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当然,营造活力课堂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但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其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在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但无论哪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参与意识是其前提和关键。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和创新。总之,对于走在课改路上践行的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是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信念。
  参考文献:
  [1]焦静芳,优化教学手段 焕发课堂活力[J].成功,2010年。
  [2]胡小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焕发数学课堂活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年。
  [3]陈松,激发学习兴趣 焕发课堂活力[J].新课程,2010年。

  • 【发布时间】2015/11/2 10:18:58
  • 【点击频次】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