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朗读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教学中朗读的基本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训练学生朗读,使其理解朗读的具体要求,为了避免朗读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重复朗读,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深入了解文章,把握情感基调,是读好文章的基础。学生在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好,在读中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书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的美好,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教师要把朗读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理解朗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而且要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中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读下去没有停顿。“有感情”是指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后,读的时候才能做到感情真挚自然。如:我们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抒发对童年生活留恋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分别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比较低,是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这些目标要求的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正确地进行朗读教学。
二、避免朗读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但朗读教学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朗读的目的不明确。集体读了个人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听起来书声琅琅,其实读前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读时老师只听不指导,读后不评价,学生为读而“读”,不用心,不用情。二是朗读对象的范围不广。教师往往只让几个尖子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做听众而得不到朗读练习。三是朗读只求形式不求效果。一节课40分钟,一般安排3—5次朗读,甚至还不到这样的次数。而且每次朗读的时间都很短,成了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和课堂教学的点缀。还有就是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机械、生硬。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读就会别扭、呆板,没有语感。
三、正确指导朗读,形成朗读能力
首先,要精讲多读,扎实训练。崔恋先生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学生多读,有充分的时间读,才会有好的朗读效果,不让学生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效果。但多读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给学生读书。“多读”不仅是指读的时间长、遍数多、形式多,还包括读的内容有一定的容量。
其次,要循序渐进,形成良好习惯。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既明确了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又提出了语文教师要注意在不同的学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应有所侧重、循序渐进。低年级阶段,要以教师范读为主。教师的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热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应如何停顿,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的作用,让学生想一想感叹号、问号该用什么语气读等。
四、重复朗读,强化训练
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时,千万不能忽略强化训练。记得陈明仲先生曾说过:“学习是简单的事情,就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重复是最好的老师。”这强调了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加深我们的记忆。假如我们身在他乡,不会忘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不会忘记孩提时代一起玩得很开心的伙伴;我们更加无法忘记父母的音容笑貌。这些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再重复,早已融入到我们的骨髓中去,任凭岁月多么无情地冲刷,都无法洗去记忆中的烙印。一项技能的掌握,一种方法的获取,需要反复去琢磨,去钻研才能获得。朗读方法、技巧的掌握同样需要老师反复地对学生进行强调。只有一次次的学习才能强化、深化记忆,才能算是真正熟练掌握方法。
五、深入了解文章,把握情感基调,是读好文章的基础
如果想把文章读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那必然要对文章有深入了解。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们不能死搬教条,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否则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同风格的文章要以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以自己的经历及体会诉说光阴易逝,岁月不等人的道理。整篇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谆谆教导,又如身边的朋友在向我们倾诉心声,句句入理,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无奈之中黯然神伤。在朗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感情不宜热烈,声音不要激昂,语速不能过快。用如怨如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朗读全文更能令人接受。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指导学生读书时,一定要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把握情感基调。深入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及内涵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是教学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要贯穿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新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练就一身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摸索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书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的美好,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教师要把朗读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理解朗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而且要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中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读下去没有停顿。“有感情”是指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后,读的时候才能做到感情真挚自然。如:我们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抒发对童年生活留恋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分别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比较低,是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这些目标要求的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正确地进行朗读教学。
二、避免朗读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但朗读教学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朗读的目的不明确。集体读了个人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听起来书声琅琅,其实读前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读时老师只听不指导,读后不评价,学生为读而“读”,不用心,不用情。二是朗读对象的范围不广。教师往往只让几个尖子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做听众而得不到朗读练习。三是朗读只求形式不求效果。一节课40分钟,一般安排3—5次朗读,甚至还不到这样的次数。而且每次朗读的时间都很短,成了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和课堂教学的点缀。还有就是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机械、生硬。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读就会别扭、呆板,没有语感。
三、正确指导朗读,形成朗读能力
首先,要精讲多读,扎实训练。崔恋先生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学生多读,有充分的时间读,才会有好的朗读效果,不让学生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效果。但多读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给学生读书。“多读”不仅是指读的时间长、遍数多、形式多,还包括读的内容有一定的容量。
其次,要循序渐进,形成良好习惯。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既明确了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又提出了语文教师要注意在不同的学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应有所侧重、循序渐进。低年级阶段,要以教师范读为主。教师的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热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应如何停顿,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的作用,让学生想一想感叹号、问号该用什么语气读等。
四、重复朗读,强化训练
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时,千万不能忽略强化训练。记得陈明仲先生曾说过:“学习是简单的事情,就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重复是最好的老师。”这强调了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加深我们的记忆。假如我们身在他乡,不会忘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不会忘记孩提时代一起玩得很开心的伙伴;我们更加无法忘记父母的音容笑貌。这些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再重复,早已融入到我们的骨髓中去,任凭岁月多么无情地冲刷,都无法洗去记忆中的烙印。一项技能的掌握,一种方法的获取,需要反复去琢磨,去钻研才能获得。朗读方法、技巧的掌握同样需要老师反复地对学生进行强调。只有一次次的学习才能强化、深化记忆,才能算是真正熟练掌握方法。
五、深入了解文章,把握情感基调,是读好文章的基础
如果想把文章读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那必然要对文章有深入了解。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们不能死搬教条,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否则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同风格的文章要以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以自己的经历及体会诉说光阴易逝,岁月不等人的道理。整篇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谆谆教导,又如身边的朋友在向我们倾诉心声,句句入理,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无奈之中黯然神伤。在朗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感情不宜热烈,声音不要激昂,语速不能过快。用如怨如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朗读全文更能令人接受。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指导学生读书时,一定要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把握情感基调。深入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及内涵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是教学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要贯穿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新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练就一身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摸索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 【发布时间】2015/11/2 10:19:28
- 【点击频次】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