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智,更需要语文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是生活的文学概括。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应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良好生活负责。而在培智教学中,语文更要担当起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重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理念 培智 需要
培智教学,面对的大多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要让这样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开展与他们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生活技能。而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语文作为培智学生协调发展的奠基学科,应为学生将来生存生活奠基,那我们就只有进行与他们相适应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以此来培养他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培智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动的方向,是教师课堂追寻的理想结果。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就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预设。而培智班的语文教学,看重的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其目标落脚点自然就在学生生活态度和技能等培养上。这样的目标充满了生活性,是生活化了的教学目标,既顺应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的“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精神要求,也符合我们“五会教育”中的“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与理念,我们就可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在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贡献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见生活。语文是生活的文学概括。不论是一般语文教材还是培智语文教材,都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其生活内容不够明确,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处理,使其更加生活化。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取舍、整合和重组,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才能很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文明用厕》一文时,就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生活习惯,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让学生认识了男、女厕所,也知道了不能随地大小便。具体如何操作时,我们就可把学生组织到实地,让学生感受体验如何才叫文明用厕。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熟悉,催发其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培智语文教学应注重内容生活化,这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捷径。但是,这样的方法必须要与学科和学生学情相适应。培智语文教学的方法自然也就需要兼顾生活语文学科和培智学生生活能力的相关特性,并侧重于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来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目的。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语文。观察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观察中得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其具有直观性,对于有智力障碍的培智生来说,他们更习惯观察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去领会。例如:公共厕所有男女之分。我们班上的学生知道男同学上男厕所,女同学上女厕所,可是分不清男女厕所,有时就会发生上错厕所的尴尬事。在具体教学时,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厕所门前,让学生先看图标,门上有穿着裙子人像图标的,这就是女厕所;门上是穿裤子人像图标的,这就是男厕所。学生看图形知道男、女厕所后,就让学生看厕所牌子上的字:男厕所、女厕所,重点认识“男”“女”两字。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后在其他地方上厕所,碰到不同的图标也没关系,只要认识“男、女”两字,就可以避免上错厕所。通过这样直观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观察从中获得,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生活情境创设中学语文。生活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寓生活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在感受语文实用性和趣味性中获得生活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寄信》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的父母,再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邮局进行一次寄信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怎样寄信的小常识。又如关于过公路看“红绿灯”的问题,我们如果不到实地教学,学生要区分“红绿灯”和斑马线就很困难,更别说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行人要走斑马线等规则了。如果我们不能带领学生到实地学习,那就必须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智能交互电视或电子白板创设,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过公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又能为其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语文实践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理念同样也适合培智语文,真正要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实践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让他们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培智语文生活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态度、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因此,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等理念都是我们培智语文教学的有效指导思想,我们要把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知识,在语文中发展生活能力。这样,互为平台运用,最后达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其将来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霍丽艳,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浅谈[J].河北教育(综合),2010年.
[2]星学梅,培智语文拓展教学例谈[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
[3]王平,培养智障学生爱劳动之我见[N].淄博日报,2010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理念 培智 需要
培智教学,面对的大多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要让这样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开展与他们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生活技能。而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语文作为培智学生协调发展的奠基学科,应为学生将来生存生活奠基,那我们就只有进行与他们相适应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以此来培养他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培智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动的方向,是教师课堂追寻的理想结果。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就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预设。而培智班的语文教学,看重的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其目标落脚点自然就在学生生活态度和技能等培养上。这样的目标充满了生活性,是生活化了的教学目标,既顺应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的“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精神要求,也符合我们“五会教育”中的“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与理念,我们就可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在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贡献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见生活。语文是生活的文学概括。不论是一般语文教材还是培智语文教材,都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其生活内容不够明确,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处理,使其更加生活化。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取舍、整合和重组,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才能很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文明用厕》一文时,就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生活习惯,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让学生认识了男、女厕所,也知道了不能随地大小便。具体如何操作时,我们就可把学生组织到实地,让学生感受体验如何才叫文明用厕。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熟悉,催发其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培智语文教学应注重内容生活化,这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捷径。但是,这样的方法必须要与学科和学生学情相适应。培智语文教学的方法自然也就需要兼顾生活语文学科和培智学生生活能力的相关特性,并侧重于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来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目的。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语文。观察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观察中得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其具有直观性,对于有智力障碍的培智生来说,他们更习惯观察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去领会。例如:公共厕所有男女之分。我们班上的学生知道男同学上男厕所,女同学上女厕所,可是分不清男女厕所,有时就会发生上错厕所的尴尬事。在具体教学时,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厕所门前,让学生先看图标,门上有穿着裙子人像图标的,这就是女厕所;门上是穿裤子人像图标的,这就是男厕所。学生看图形知道男、女厕所后,就让学生看厕所牌子上的字:男厕所、女厕所,重点认识“男”“女”两字。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后在其他地方上厕所,碰到不同的图标也没关系,只要认识“男、女”两字,就可以避免上错厕所。通过这样直观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观察从中获得,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生活情境创设中学语文。生活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寓生活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在感受语文实用性和趣味性中获得生活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寄信》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的父母,再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邮局进行一次寄信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怎样寄信的小常识。又如关于过公路看“红绿灯”的问题,我们如果不到实地教学,学生要区分“红绿灯”和斑马线就很困难,更别说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行人要走斑马线等规则了。如果我们不能带领学生到实地学习,那就必须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智能交互电视或电子白板创设,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过公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又能为其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语文实践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理念同样也适合培智语文,真正要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实践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让他们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培智语文生活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态度、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因此,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等理念都是我们培智语文教学的有效指导思想,我们要把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知识,在语文中发展生活能力。这样,互为平台运用,最后达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其将来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霍丽艳,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浅谈[J].河北教育(综合),2010年.
[2]星学梅,培智语文拓展教学例谈[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
[3]王平,培养智障学生爱劳动之我见[N].淄博日报,2010年。
- 【发布时间】2015/12/1 11:38:56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