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创新教育——由《一堂生动的德国环保课》引发的思考

 

【作者】 白文霞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都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从学习的主阵地开始,就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课堂 渗透 创新教育 
  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如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合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却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实现。在课堂中渗透创新教育,会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实际教学课堂中我们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最近阅研了一篇教学案例《一堂生动的德国环保课》,感触颇深,想谈一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感悟,以期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有所帮助。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呼唤。“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其含义是更新、变革、制造新事物。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并在他的著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形成他的“创新理论”体系。受熊彼特“创新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启发,现代社会认识创新的视野更加广阔,一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将已有的东西引入到新的领域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如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2、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创新教育,能够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3、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堂生动的德国环保课》的教育对象为中学生,是在横跨德国东部三个州的哈茨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进行的,分为了六大板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课前热身—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为主导,循序渐进,及时跟进贴合自然的游戏,很好的诠释了创新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应该是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
  3.1课堂渗透创新教育一: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一板块,教师用极其生动的语言介绍这篇山林的概况。讲到野猪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野猪的头颅模型;谈到驯鹿时,教师又取出一截鹿角(是鹿自然脱落的),并辅以丰富、活泼的体态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森林的景象。
  教育心理学认为,处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又是以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前提基础的。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掌握好沟通的主动权、沟通的时机、交流的方式,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我们要有驾驭自己情绪的本领。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既要做到心平气和不动怒,还要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控制好课堂,同时还不能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融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我们在备课时,还应该注意到自己的授课方式,如何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对某一知识形成特别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3.2课堂渗透创新教育二: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
  第二板块,教师创设一个老虎追驯鹿的场景,由孩子们来演示。孩子们手拉手,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圈,如同中国游戏的“丢手绢”一般,道具就是一条白手绢(代表老虎)和一条蓝手绢(代表驯鹿),孩子们依次传递手中的手绢。“快快快!”孩子们进入了动物的追杀情景之中,紧张、急促、恐怖,动物之间的追杀通过这一简单、有趣的活动得以生动呈现。
  学习本是件苦差事,如何使学生以苦为乐,苦中有获,苦中求乐,这就要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而有效的教育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问题性等特征,需要教师在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时,把握好知识与情景的联系,能够使学生在合理的教育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
  3.3课堂渗透创新教育三:丰富的教具为课堂“点睛”
  第三板块,教师带着孩子们玩积木。这块积木很大,应该是上这种课常用教具之一。孩子们一截一截地翻转积木,在积木的不同侧面呈现出毛毛虫、啄木鸟、猫头鹰等图案。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玩转着积木,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们讲授森林中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生物链。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认知抽象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的认知成果,必需有效地借助于丰富的教学用具,才能为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打下好的基础。
  3.4课堂渗透创新教育四:提升记忆力,铺垫人生基石
  第四板块,教师组织“森林探险”活动。教师选出一个学生(甲),然后让另一个学生(乙)蒙上甲同学的双眼,扶住其双肩,两人在森林中绕圈子,找到一棵树后,甲同学可以通过仔细触摸等方式熟悉该树的特征,最后让甲同学凭着记忆寻找那棵树。此过程中,孩子们笑声迭起,整个场面相当热闹。
  科学研究表明,按理论计算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五亿本书的记忆量,但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激活和挖掘自己这种巨大的记忆潜能,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记忆训练。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注重学生记忆力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上创新的基石,也是我们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3.5课堂渗透创新创新教育五:情感培养,赋予课堂生命
  第五板块,全体学生与森林亲密接触。孩子们脱掉鞋子,蒙上双眼,赤足在草地上行走。没蒙眼的教师走在最前头,学生们跟在后面,后面学生的手搭着前面学生的双肩,他们在教师的提醒下在森林中慢走,切实感受草地、树根、石径、土路的气息,培养学生要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成功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教育走进课堂,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能够根据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构建一个开放和谐、趣味横生的课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使整个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3.6课堂渗透创新教育六:学生创设点燃课堂的火花
  第六板块,全体学生参加一场特殊的跳远比赛,这是这堂课的高潮。简陋的沙坑边上竖立着画有驯鹿、老虎、兔子、狼、狗等动物形象的木牌子,上面清晰地写着每种动物的跑跳能力,这些木牌子根据上面画着的动物的跑跳能力的强弱依次排开。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都想测测自己的弹跳能力究竟与哪种动物比肩。这哪是体育竞赛,分明是趣味盎然的科普知识学习(这一创意来自班里的一位女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得法,就可以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自己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也往往是最具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的,也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提倡的。
  4、结语
  《一堂生动的德国环保课》通过灵活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充分诠释了创新教育的精髓。联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多的是知识的传授,缺的是方法的创新,所以,这个教学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如何发现真理。”等。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所以,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理念,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应该把每个学生都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创新教育模式,创设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和自己一同感受创新教育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以兴趣为出发点,建立师生认同的教育教学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物学习和生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雷玲:《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侯书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3. 张新:《关于运用创新教育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教文汇,2009年上旬刊。
  4. 刘凤:《从一次成功的英语课案例谈教学心理环境》,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 李志云:《数学教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学术研究,2014年第6期。
  6. 支才明:《由一个教学案例谈提问的艺术》,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第1期。

  • 【发布时间】2015/12/1 11:48:02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