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 ;
【正文】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像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出现困顿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像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七年级《春天的畅想》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像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以及文学作品中对春的描绘,让学生从心目中有一个对春天的明确的认识,此时学生想像的闸门已打开,再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随心所欲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画画时,做到心中有“画”,并且鼓励他们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七年级写生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教学楼,周围的花园还没有砌成,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加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美的内容,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花园形状各异,鲜花丛生,争奇斗艳,引人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而他们缩手缩脚,思维闭塞。对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表现具有个性的东西,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那些“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惟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任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已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训一下,度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的钦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从都有的,只有积极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像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出现困顿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像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七年级《春天的畅想》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像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以及文学作品中对春的描绘,让学生从心目中有一个对春天的明确的认识,此时学生想像的闸门已打开,再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随心所欲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画画时,做到心中有“画”,并且鼓励他们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七年级写生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教学楼,周围的花园还没有砌成,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加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美的内容,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花园形状各异,鲜花丛生,争奇斗艳,引人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而他们缩手缩脚,思维闭塞。对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表现具有个性的东西,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那些“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惟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任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已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训一下,度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的钦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从都有的,只有积极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5/12/1 11:50:11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