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方法决定效果。要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性,就必须正确、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需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灵活选用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高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正确、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我结合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需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一、悬念激趣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诚然,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情感内驱。信息技术课看似学生喜欢乐意,但到抽象知识点教学时,学生还是需要兴趣支撑才能耐心学得下去。所以,很多教师就常把激趣作为教学伊始的首要任务。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而悬念激趣法无疑是一种既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的,也利于学生煽情激趣的一种方式,故深教师热衷。
二、语言介绍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讲解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有意义的必要的接受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易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
三、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四、直观演示法
又称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
五、合作学习法
又称伙伴助学法,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操作很简单,就是让一个已经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学生去教另外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兵教兵”。这种个别化教学是教师“一对多”的有效补充,是解决教师“忙不过来”的常用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互助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技能和合作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既要重视加强小组评价,又要充分考虑优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的乐趣。
六、形象比喻法
所谓形象比喻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又如,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时,我们可以用姓名来举例,把我们的名比拟成文件名,把我们的姓氏比拟成文件的扩展名,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我要说与其挖心思去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显平,论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0年。
[2]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孙丽艳,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灵活选用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高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正确、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我结合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需要,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一、悬念激趣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诚然,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情感内驱。信息技术课看似学生喜欢乐意,但到抽象知识点教学时,学生还是需要兴趣支撑才能耐心学得下去。所以,很多教师就常把激趣作为教学伊始的首要任务。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而悬念激趣法无疑是一种既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的,也利于学生煽情激趣的一种方式,故深教师热衷。
二、语言介绍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讲解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有意义的必要的接受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易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
三、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四、直观演示法
又称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
五、合作学习法
又称伙伴助学法,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操作很简单,就是让一个已经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学生去教另外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兵教兵”。这种个别化教学是教师“一对多”的有效补充,是解决教师“忙不过来”的常用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互助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技能和合作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既要重视加强小组评价,又要充分考虑优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的乐趣。
六、形象比喻法
所谓形象比喻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又如,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时,我们可以用姓名来举例,把我们的名比拟成文件名,把我们的姓氏比拟成文件的扩展名,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我要说与其挖心思去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显平,论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0年。
[2]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孙丽艳,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年。
- 【发布时间】2015/12/1 11:50:34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