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无为而为——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
【正文】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一、蛹的蜕变 没人可以给你一双翅膀
小故事:一只飞蛾在破蛹而出时费劲了力气,仍然无法挣脱坚韧的蛹茧,一个人人决定帮助这只可怜的蛾子。他拿起一把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出来。可是,它身体干瘪,翅膀无力,只能终身爬行,永远不能飞翔。原来蛾必须通过艰难的“破茧而出”的过程,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蛾才能振翅飞翔。
反思教师的行为,不正是那个用剪刀剪破茧的那个人,而且以此为教师至高无上的天职。学生在精神领域的成长的核心部分,是感悟。比如,我们总是把学生可以体悟的、以本能自动获得的、具有无形和潜在形态的学习—-教学活动,变为有形和可显示、可说教、可视察之程序和材料的传递,取消了儿童原本需要进行的大量原生态活动,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力量,忽视了生命体都在进化,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以及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和创造的本能,任何一种包办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你永远给不了学生一双自己的翅膀。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想填补课本中的空白,让学生的情感、思考、或朗读在刹那得到升华,却原来在做着徒劳无益的事情。记得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阿炳艰辛生活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我指导学生去理解词语,联系我搜集的资料,去读这些句子,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可是课下做作业时,我却发现这样一道题,静心听二胡曲,说一说你听后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听着二胡曲,我有一种浑然想睡觉的感觉。我忽然觉得我费心劳神讲的课一点教学效益没有,是学生没有上课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又是哪里来的?静心思考,我终于明白,我搜集的资料越丰富,就越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我填补的不是课文的空白,而是阻止了学生的想象,我就像那个帮助蛾破茧而出的人,以为给了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却不知是我用剪刀剪掉了学生腾飞的翅膀。如果,我在出示画面、补充材料以前,想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或展开想象说一说这十多年来阿炳会遭遇怎样的生活,让学生像蛾一样遭遇一场痛苦的“破茧”过程,结果也许不会这样。无形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禅的明示 当吃则吃,该睡就睡
小故事: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种子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中秋,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有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傅说,“随性!”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有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傅说,“随缘!”一个多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地只拍手,师傅点点头:“随喜!”
“随时”、 “随性”、 “随遇”、 “随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突出了学生的真性情。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粒粒撒在他们心田的种子。当我们播下这些种子,这种子不一定晚上播撒,早晨便能吐出嫩芽,我们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我们也要相信每块地都是各有特点的良田,只要我们撒的种子是饱满的,是有生命力的,那种子发芽就指日可待,说不定哪天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片刻的成绩的。两只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只要能够考高分就万事大吉。于是,口语交际训练就不进行了,中外名著就可以不读了,课外活动就可以不搞了,凡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都可以不做了既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生命的差异 静待花开的时候
小故事:两年来,一个挑水夫每天挑着一只好桶和一只有裂缝的桶给主人挑水,破水桶每天只能剩半桶水到达主人家,为此伤心不已,而挑水夫却告诉它:“我得感谢你,在回来的路上,因为你的缺陷,你替我浇了一路的花,你看路旁的鲜花开的多么鲜艳!”
那挑水夫我觉得就是我们教师,这“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人局面,正是挑水夫善良、宽容的结果,我们对待有差异的学生要学会拥有真正的宽容,慢慢等花开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有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这种积累既指语言的积累,也包括对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它不是1+1=2式的积累,而是熏陶渐染的积累,是水中加糖溶化积淀式的积累。语文积累也好,语感培养也好,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须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二是要有长期反复的过程,而不可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课文的语言、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而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其实也就是后进生,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要掌握一个尺度,那就是下要保底,对于优秀生要做到上不封顶。可以给他一些时间让他慢慢赶上来。
三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都告诉我们,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播下“无为”的种子,静待“众里寻她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尚境界。
一、蛹的蜕变 没人可以给你一双翅膀
小故事:一只飞蛾在破蛹而出时费劲了力气,仍然无法挣脱坚韧的蛹茧,一个人人决定帮助这只可怜的蛾子。他拿起一把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出来。可是,它身体干瘪,翅膀无力,只能终身爬行,永远不能飞翔。原来蛾必须通过艰难的“破茧而出”的过程,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蛾才能振翅飞翔。
反思教师的行为,不正是那个用剪刀剪破茧的那个人,而且以此为教师至高无上的天职。学生在精神领域的成长的核心部分,是感悟。比如,我们总是把学生可以体悟的、以本能自动获得的、具有无形和潜在形态的学习—-教学活动,变为有形和可显示、可说教、可视察之程序和材料的传递,取消了儿童原本需要进行的大量原生态活动,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力量,忽视了生命体都在进化,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以及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和创造的本能,任何一种包办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你永远给不了学生一双自己的翅膀。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想填补课本中的空白,让学生的情感、思考、或朗读在刹那得到升华,却原来在做着徒劳无益的事情。记得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阿炳艰辛生活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我指导学生去理解词语,联系我搜集的资料,去读这些句子,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可是课下做作业时,我却发现这样一道题,静心听二胡曲,说一说你听后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听着二胡曲,我有一种浑然想睡觉的感觉。我忽然觉得我费心劳神讲的课一点教学效益没有,是学生没有上课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又是哪里来的?静心思考,我终于明白,我搜集的资料越丰富,就越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我填补的不是课文的空白,而是阻止了学生的想象,我就像那个帮助蛾破茧而出的人,以为给了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却不知是我用剪刀剪掉了学生腾飞的翅膀。如果,我在出示画面、补充材料以前,想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或展开想象说一说这十多年来阿炳会遭遇怎样的生活,让学生像蛾一样遭遇一场痛苦的“破茧”过程,结果也许不会这样。无形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禅的明示 当吃则吃,该睡就睡
小故事: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种子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中秋,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有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傅说,“随性!”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有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傅说,“随缘!”一个多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地只拍手,师傅点点头:“随喜!”
“随时”、 “随性”、 “随遇”、 “随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突出了学生的真性情。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粒粒撒在他们心田的种子。当我们播下这些种子,这种子不一定晚上播撒,早晨便能吐出嫩芽,我们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我们也要相信每块地都是各有特点的良田,只要我们撒的种子是饱满的,是有生命力的,那种子发芽就指日可待,说不定哪天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片刻的成绩的。两只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只要能够考高分就万事大吉。于是,口语交际训练就不进行了,中外名著就可以不读了,课外活动就可以不搞了,凡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都可以不做了既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生命的差异 静待花开的时候
小故事:两年来,一个挑水夫每天挑着一只好桶和一只有裂缝的桶给主人挑水,破水桶每天只能剩半桶水到达主人家,为此伤心不已,而挑水夫却告诉它:“我得感谢你,在回来的路上,因为你的缺陷,你替我浇了一路的花,你看路旁的鲜花开的多么鲜艳!”
那挑水夫我觉得就是我们教师,这“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人局面,正是挑水夫善良、宽容的结果,我们对待有差异的学生要学会拥有真正的宽容,慢慢等花开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有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这种积累既指语言的积累,也包括对其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它不是1+1=2式的积累,而是熏陶渐染的积累,是水中加糖溶化积淀式的积累。语文积累也好,语感培养也好,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须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二是要有长期反复的过程,而不可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课文的语言、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而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其实也就是后进生,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要掌握一个尺度,那就是下要保底,对于优秀生要做到上不封顶。可以给他一些时间让他慢慢赶上来。
三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都告诉我们,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播下“无为”的种子,静待“众里寻她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尚境界。
- 【发布时间】2015/12/1 11:55:54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