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高中信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性学习与自主能动性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的采集、整理、筛选及发布成为人们必须的生活技能。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我不断地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将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望他人提供借鉴和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小组合作性学习 自主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的采集、整理、筛选及发布成为人们必须的生活技能。各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使得步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高中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参加学考以来不断提升,这也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大的考验,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我不断地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将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望他人提供借鉴和提出宝贵意见。
一、全面了解学情——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一直都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想象成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而学生就像大海一样,老师就是船长,只有了解大海,才能顺利出航。我会在新高一的第一课上做一个学情问卷调查,由于学生的来源地的不同,有市区和团场的的不同、市区间各学校的差异、团场间的差异,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毕业学校,开课情况、所学内容等,去全面系统地了解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及信息技术学习、应用环境,从问卷中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配合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卷自主自选去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更易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的深浅,为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等作参考。
二、 民主与实力共赢的分组原则——教学的高效化的保证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如何全面有效的进行分组
通过问卷的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分组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性别搭配、合作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我要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这些内容,在统计问卷时对学生做基本情况的汇总,在心中初步对他们分一下类,举例来说:某某同学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开朗、男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把学生用此表格的形式作出问卷的调查统计汇总表,我在组织学生的分组时就可以做到必中有数,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分组做指导。坚持做到“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人数不可以太多,4—6人为宜,男女生的人数要分配合理。在考虑到原则和学习实力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民主性,要让学生有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力,如果是在老师强制分的组员,他们在沟通和合作上也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因此要想有效分组必须做到民主与实力共赢,两者缺一不可。
3、明确小组分工和责任
(1) 选好组长,组长是一组的核心,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组长的确立就显得至关重要。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
(2) 明确分工
除组长外,还应设有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组内活动的记录和组员表现的参与的情况记录)、汇报员(展示汇报本组的成果,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实践操作员(将小组的讨论付诸实施,要求动手操作能力强和速度快)。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我曾在《信息的获取》一课中,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报纸、书刊、杂志、网络、手机等等信息获取的来源,让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记录员、查找员、统计员、分析员、汇报员等等。
(3)小组的初步成立,各组员之间要经历一个认识、了解、熟知的过程,组长和组员间、组员和组员间也要有一个沟通、合作的一个磨合期。在开学初利用两节课的内容给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各组去合作完成,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好的合作方案和意见,让各组进行参考。我曾试着让学生做的第一个任务是用word小报或powerpoint做的ppt简报的方式来制作一个小组成员介绍。目的是让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更全面地了解组员的情况,任务中对软件掌握的要求不是很高,分组的合成也是很方便,但对整体效果要是统一的,这也需要组员间的讨论与达成共识的培养。
(4)只有充分给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去体验合作学习的益处和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去设计一些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不要让小组学习只是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同时也要求组长在每次具体任务的分配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组员间要做到互帮互学,做到明确分工。
三、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成果的达成
学生在知识水平上有差异,在参与学习中,要自我去完善自己预置的知识,是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法宝,从而推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1、 生活中的积累
信息技术学科,或者说信息技术的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书本,大部分的知识要来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新鲜事物,要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学习以及获取新的信息。
2、 课前的预习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课前的预习很重要,只有通过提前的了解软件的特点及特色,自我自主偿试摸索软件的使用,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交流能力。
3、 课后的交流
课后的交流,学以致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生活的应用,通知交流合作,推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达到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促使教学效果的完善
把教学评价分为两方面:对小组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师评。信息技术的评价平台主要是由任务作品成果展示来搭建的,小组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出任务分工及组员的参与度,如:作品的哪部分是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等。这对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依据。
1、 对小组评价
(1) 自评
小组长组织组员对本组在此次活动中本组在作品展示和总体表现中做自评,可以让组员发现小组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在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原因。
(2) 互评
组间的互评是小组间相互学习的平台,发现别人好的方面来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组间的互评,能形成小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组的反思,是组员对知识的回推和小组合作机制的反馈。
(3) 师评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评价对于小组的成长和兴趣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及时地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及吋表扬小组合作方式,让正在为合作方式而困惑的小组开出一条明路。
2、 对学生评价
(1) 自评
学生的自评是知识回推、自我肯定、自我反馈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是潜在的,更能有效地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无事干”的情况,有效地提升了参与度。
(2) 互评
小组间组员的互评同样是小组交流合作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筛选和辨解他人的想法、接纳和形成符合自己的方案,更能增进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默契,增进小组凝聚力。
(3) 师评
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动性、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公平公正地评价,点出缺点与不足,这个评价过程应合在对小组评价中。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习惯、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坚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领路人的我们更要坚持,多多的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多多的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创新能力。我以后更会多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和回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网-钟世海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学习合作有效性》;
2、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弈 《小组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性学习 自主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的采集、整理、筛选及发布成为人们必须的生活技能。各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使得步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高中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参加学考以来不断提升,这也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大的考验,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我不断地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将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望他人提供借鉴和提出宝贵意见。
一、全面了解学情——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一直都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想象成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而学生就像大海一样,老师就是船长,只有了解大海,才能顺利出航。我会在新高一的第一课上做一个学情问卷调查,由于学生的来源地的不同,有市区和团场的的不同、市区间各学校的差异、团场间的差异,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毕业学校,开课情况、所学内容等,去全面系统地了解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及信息技术学习、应用环境,从问卷中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配合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卷自主自选去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更易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的深浅,为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等作参考。
二、 民主与实力共赢的分组原则——教学的高效化的保证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如何全面有效的进行分组
通过问卷的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分组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性别搭配、合作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我要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这些内容,在统计问卷时对学生做基本情况的汇总,在心中初步对他们分一下类,举例来说:某某同学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开朗、男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把学生用此表格的形式作出问卷的调查统计汇总表,我在组织学生的分组时就可以做到必中有数,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分组做指导。坚持做到“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人数不可以太多,4—6人为宜,男女生的人数要分配合理。在考虑到原则和学习实力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民主性,要让学生有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力,如果是在老师强制分的组员,他们在沟通和合作上也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因此要想有效分组必须做到民主与实力共赢,两者缺一不可。
3、明确小组分工和责任
(1) 选好组长,组长是一组的核心,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组长的确立就显得至关重要。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
(2) 明确分工
除组长外,还应设有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组内活动的记录和组员表现的参与的情况记录)、汇报员(展示汇报本组的成果,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实践操作员(将小组的讨论付诸实施,要求动手操作能力强和速度快)。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我曾在《信息的获取》一课中,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报纸、书刊、杂志、网络、手机等等信息获取的来源,让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记录员、查找员、统计员、分析员、汇报员等等。
(3)小组的初步成立,各组员之间要经历一个认识、了解、熟知的过程,组长和组员间、组员和组员间也要有一个沟通、合作的一个磨合期。在开学初利用两节课的内容给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各组去合作完成,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好的合作方案和意见,让各组进行参考。我曾试着让学生做的第一个任务是用word小报或powerpoint做的ppt简报的方式来制作一个小组成员介绍。目的是让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更全面地了解组员的情况,任务中对软件掌握的要求不是很高,分组的合成也是很方便,但对整体效果要是统一的,这也需要组员间的讨论与达成共识的培养。
(4)只有充分给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去体验合作学习的益处和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去设计一些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不要让小组学习只是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同时也要求组长在每次具体任务的分配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组员间要做到互帮互学,做到明确分工。
三、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成果的达成
学生在知识水平上有差异,在参与学习中,要自我去完善自己预置的知识,是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法宝,从而推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1、 生活中的积累
信息技术学科,或者说信息技术的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书本,大部分的知识要来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新鲜事物,要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学习以及获取新的信息。
2、 课前的预习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课前的预习很重要,只有通过提前的了解软件的特点及特色,自我自主偿试摸索软件的使用,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交流能力。
3、 课后的交流
课后的交流,学以致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生活的应用,通知交流合作,推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达到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促使教学效果的完善
把教学评价分为两方面:对小组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师评。信息技术的评价平台主要是由任务作品成果展示来搭建的,小组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出任务分工及组员的参与度,如:作品的哪部分是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等。这对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依据。
1、 对小组评价
(1) 自评
小组长组织组员对本组在此次活动中本组在作品展示和总体表现中做自评,可以让组员发现小组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在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原因。
(2) 互评
组间的互评是小组间相互学习的平台,发现别人好的方面来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组间的互评,能形成小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组的反思,是组员对知识的回推和小组合作机制的反馈。
(3) 师评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评价对于小组的成长和兴趣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及时地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及吋表扬小组合作方式,让正在为合作方式而困惑的小组开出一条明路。
2、 对学生评价
(1) 自评
学生的自评是知识回推、自我肯定、自我反馈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是潜在的,更能有效地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无事干”的情况,有效地提升了参与度。
(2) 互评
小组间组员的互评同样是小组交流合作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筛选和辨解他人的想法、接纳和形成符合自己的方案,更能增进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默契,增进小组凝聚力。
(3) 师评
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动性、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公平公正地评价,点出缺点与不足,这个评价过程应合在对小组评价中。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习惯、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坚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领路人的我们更要坚持,多多的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多多的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创新能力。我以后更会多多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和回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网-钟世海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学习合作有效性》;
2、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弈 《小组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
- 【发布时间】2015/12/1 12:07:36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