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打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
【正文】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大家都深知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每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当务之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打造“软”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考试科目,是副课,许多学生和家长不是很重视,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就是他们玩游戏、上网冲浪的时刻,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想当然地就有这样的一个等式,那就是“信息技术课=上网+玩游戏”。这个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上网和玩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形式而已。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来创新学习、辅助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落实新课改的培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创新授课模式,活用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比如:在教学《excel2003的函数计算》一节时,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求一组考试成绩数据的总分、平均分为开始来导入新课,师生之间开展计算竞赛,使学生亲身体验电脑计算的奇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老师竞赛时的演示去自主探索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计算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改善“硬”环境,服务高效课堂
目前,虽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硬件设施的不足。比如我校组建的微机室,由于学生多计算机少,上课时经常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根本无法实现人手一机,部分学生只能“望机兴叹”。信息技术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去打造高效课堂。要想打造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首先要做到人手一机(每台电脑要有显卡、网卡、声卡、硬盘和光驱等配件),由于机房电脑不带声卡,学生经常会抱怨无法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其次,要有投影仪和黑板,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没有投影仪,教师只能通过一张嘴,无法进行准确的演示操作,有的机房甚至连黑板都没有,在上理论课时,教师无法进行板书。
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如果要顺利开展,机房硬件环境的改善事在必行,也希望在以后的学校建设中,我们的决策者们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环境,从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温饱”问题。
总而言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二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因素,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式评价;五是改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以上几点是本人归纳的粗略的意见,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打造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待我们不断去努力,去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打造“软”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考试科目,是副课,许多学生和家长不是很重视,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就是他们玩游戏、上网冲浪的时刻,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想当然地就有这样的一个等式,那就是“信息技术课=上网+玩游戏”。这个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上网和玩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形式而已。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来创新学习、辅助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落实新课改的培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创新授课模式,活用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比如:在教学《excel2003的函数计算》一节时,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求一组考试成绩数据的总分、平均分为开始来导入新课,师生之间开展计算竞赛,使学生亲身体验电脑计算的奇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老师竞赛时的演示去自主探索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计算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改善“硬”环境,服务高效课堂
目前,虽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硬件设施的不足。比如我校组建的微机室,由于学生多计算机少,上课时经常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根本无法实现人手一机,部分学生只能“望机兴叹”。信息技术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去打造高效课堂。要想打造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首先要做到人手一机(每台电脑要有显卡、网卡、声卡、硬盘和光驱等配件),由于机房电脑不带声卡,学生经常会抱怨无法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其次,要有投影仪和黑板,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没有投影仪,教师只能通过一张嘴,无法进行准确的演示操作,有的机房甚至连黑板都没有,在上理论课时,教师无法进行板书。
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如果要顺利开展,机房硬件环境的改善事在必行,也希望在以后的学校建设中,我们的决策者们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环境,从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温饱”问题。
总而言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二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因素,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式评价;五是改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以上几点是本人归纳的粗略的意见,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打造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待我们不断去努力,去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发布时间】2015/12/1 12:09:22
- 【点击频次】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