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阅读与写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语文只读课本,只做练习,只在什么“知识点”、“标准题”里兜圈子,翻跟头,而不进入广泛的阅读天地吸收丰富的营养,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的检验,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一是直接经验的积累,二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写作素材来源于间接经验的积累,也即来源于阅读和学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知识、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时往往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就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因为腹中空空,没有材料,缺乏知识贮备。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从重视课外阅读做起,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够让学生对书籍产生崇敬之心,对古今圣贤、博学者产生敬仰之情,从而对读书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精神上的渴望。我的做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好学的人必成大器”、“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等的读书名言来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充实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对读书产生一种神圣感和愉悦感。三是巧用故事设计悬念。学生之所以会对故事类作品如饥似渴地阅读,主要是其中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悬念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的阅读应该从故事开始,教师可利用故事对于学生的这一优势,去精心挑选一些文学故事作品,利用体态语言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要想知道最后结局,请自己去阅读,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悬而未决的故事情节促使着孩子主动去阅读,自由地畅游在书海之中。四是利用活动进行诱读。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适当的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知识竞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感,从而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
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面对丰富多样的读物,经常不知道怎样选择,不了解应该读哪些书。对于这个问题若我们不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向他们推荐积极健康的读物。一方面,课外读物的内容应该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花花绿绿的配图以及充满童真的故事要比大人注重的数字、道理等抽象事物更具吸引力。所以小学生的早期阅读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推荐一些篇幅较短、语言文字简单易懂、配有插图的童话书籍、动物画册等。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好奇心往往非常强烈,也比较爱表现,很喜欢刺激、冒险,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要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挑选一些经典儿童读物,比如说《一千零一夜》、《丁丁历险记》,或者安徒生童话、迪斯尼动画故事等。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要有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吸取营养,得到收获。如果只是泛读、滥读、三心二意的读,那就只会是猴子搬包谷,收获甚微。应该明确对何种读物采用何种阅读方法,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才能劳有所获,取得成效。
一是精读法。所谓的精读法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文章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对生字生词要反复诵读,一一消化。对不懂的问题要作好记录和批注,以便请教老师或查阅字词典。对于古诗词、科技论文和说明文之类的文章要采用精读法。
二是选读法。选读法就是有选择的阅读,因为学生的年龄有别,阅读经历不同,阅读积累也各不相同,对于同一读物中的有些内容可能知道,有些内容可能不知道。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阅读内容,了解未知,跳过已知,从而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对于故事类、科普性、广告类的文章应该采用这样的态度。
三是要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子”。对于文章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务必抄录下来,存入自己的“积累宝库”中,并利用闲暇时间经常诵读。警句格言是古圣先贤在人生感悟中所萃取的精华,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性。经常记录和诵读这些警句格言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人生修养,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检验读书效果
阅读完一篇作品,如果不加巩固,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掉,所以,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后,还让学生读写结合,以巩固阅读效果,提高知识水平。
1、写读后笔记。我们所阅读到的很多文章不光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有的在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上也颇有特色。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是锻炼学生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好办法。如我们学习《桂林山水》后,就引导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游览的文章。学生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了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3、仿写结合,以仿促写。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仿写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小学生阅历浅,写作有困难,是必然的。仿照优秀作文的内容、格式和写作技巧来进行写作是一个有效途径。小学生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要从仿写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即要从“机械仿写”逐步过渡到“变通仿写”,再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要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使阅读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875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的检验,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一是直接经验的积累,二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写作素材来源于间接经验的积累,也即来源于阅读和学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知识、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时往往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就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因为腹中空空,没有材料,缺乏知识贮备。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从重视课外阅读做起,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读书氛围能够让学生对书籍产生崇敬之心,对古今圣贤、博学者产生敬仰之情,从而对读书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精神上的渴望。我的做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好学的人必成大器”、“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等的读书名言来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充实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对读书产生一种神圣感和愉悦感。三是巧用故事设计悬念。学生之所以会对故事类作品如饥似渴地阅读,主要是其中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悬念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的阅读应该从故事开始,教师可利用故事对于学生的这一优势,去精心挑选一些文学故事作品,利用体态语言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要想知道最后结局,请自己去阅读,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悬而未决的故事情节促使着孩子主动去阅读,自由地畅游在书海之中。四是利用活动进行诱读。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适当的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知识竞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感,从而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
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面对丰富多样的读物,经常不知道怎样选择,不了解应该读哪些书。对于这个问题若我们不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向他们推荐积极健康的读物。一方面,课外读物的内容应该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花花绿绿的配图以及充满童真的故事要比大人注重的数字、道理等抽象事物更具吸引力。所以小学生的早期阅读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推荐一些篇幅较短、语言文字简单易懂、配有插图的童话书籍、动物画册等。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好奇心往往非常强烈,也比较爱表现,很喜欢刺激、冒险,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要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挑选一些经典儿童读物,比如说《一千零一夜》、《丁丁历险记》,或者安徒生童话、迪斯尼动画故事等。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要有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吸取营养,得到收获。如果只是泛读、滥读、三心二意的读,那就只会是猴子搬包谷,收获甚微。应该明确对何种读物采用何种阅读方法,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才能劳有所获,取得成效。
一是精读法。所谓的精读法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文章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对生字生词要反复诵读,一一消化。对不懂的问题要作好记录和批注,以便请教老师或查阅字词典。对于古诗词、科技论文和说明文之类的文章要采用精读法。
二是选读法。选读法就是有选择的阅读,因为学生的年龄有别,阅读经历不同,阅读积累也各不相同,对于同一读物中的有些内容可能知道,有些内容可能不知道。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阅读内容,了解未知,跳过已知,从而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对于故事类、科普性、广告类的文章应该采用这样的态度。
三是要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子”。对于文章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务必抄录下来,存入自己的“积累宝库”中,并利用闲暇时间经常诵读。警句格言是古圣先贤在人生感悟中所萃取的精华,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性。经常记录和诵读这些警句格言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人生修养,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写结合,检验读书效果
阅读完一篇作品,如果不加巩固,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掉,所以,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后,还让学生读写结合,以巩固阅读效果,提高知识水平。
1、写读后笔记。我们所阅读到的很多文章不光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有的在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上也颇有特色。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是锻炼学生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好办法。如我们学习《桂林山水》后,就引导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游览的文章。学生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了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3、仿写结合,以仿促写。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仿写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小学生阅历浅,写作有困难,是必然的。仿照优秀作文的内容、格式和写作技巧来进行写作是一个有效途径。小学生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要从仿写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即要从“机械仿写”逐步过渡到“变通仿写”,再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要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使阅读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875
- 【发布时间】2015/12/1 12:17:45
- 【点击频次】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