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作者】 赵崇琼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路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师要全面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把握好新教材,真正做到利用新教材去做。同时,需要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教师的任务是怎样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悟和品味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语文课改有以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课改;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一、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改革,最终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只有将课程了然于心,才能克服以往教学中的弊端,才能摆脱以往教学思维的惯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把过去从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群言堂”,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活”起来。
  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不断更换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与继承并存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我们在全身心地投入课改工作时,切不可因热情过高而矫枉过正,对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一定要继承。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强调指出,要重视直接经验,认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内容和知识,学生无法亲自体验,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要强调直接经验,而一味让学生去感悟,自己探索。教师大可去“讲”和“传授”一些知识。实际上很多“间接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感悟。
  新教材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时,所针对的事物或问题,一定是学生所亲历的或身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同时,这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式。
  三、教师要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这些要求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面对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弹性的环境,如果教师的能力有限,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又怎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呢?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书适合学生读,哪些书对学生有益,又何谈拓宽语文教学的阵地呢?另外,新课程与新教材还对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教师应首先掌握这些东西,这样才能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四、评价既要民主和谐,又要讲究批评艺术
  教育心理理论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在教学评价中,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参与者。也就是不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可以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教师。充当评价者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从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评价要民主并不是不要批评,但批评要讲究艺术。修订版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来自母亲和父亲的完全相反的评价,是两个极端的断言。母亲的评价让孩子欣喜若狂,而父亲的评价让他跌入万丈深渊。成年以后,作者才慢慢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父母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得到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以它为力量来驳使自己不断前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恰当运用这两种评价。
  五、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一点是以往的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过的。这应该归功于对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对母语教育特点的审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凡现实生活中有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水,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六、要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这个变化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必须“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心灵!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爱体验爱,才能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懂得善待人类与社会。
  由此可见,认为语文仅仅具有工具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人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爱的教育,把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15/12/1 12:26:32
  • 【点击频次】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