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地理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地理课堂有效学习方式的评价有促进学生发展、反馈改进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鉴定等功能。吉林省于20097年秋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方式已经呈现出一定弊端,并制约着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推进与实施。文章致力于建构地理课堂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价系统,通过评价指标的导向及评价结果的反馈,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逐步建立健全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地理课堂;有效学习;评价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意义
学生是新课程的学习主体,是新课程服务的对象,学生对新课程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与内化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突出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有效的地理学习评价对改进地理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以地理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有效的评价应该起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相协调的作用。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原则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标准》指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应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学习评价形式,让学生自身、同伴、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学习评价。”
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要服从于相应的教学目标层次,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水平,应该包括学习方法、实施操作和设计、观察和调查、小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学习和研究的态度、竞争和合作、乐于助人和成就欲望等多个方面,不应只局限于知识内容,更要兼顾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这一评价原则,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课程目标的全面化必然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即《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次,新的课程理念带动了地理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在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团队意识、科学素养等也都成了学习成果中的一部分,也理应纳入评价的范围中来。
3、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有效地理课题的学习评价时,《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不同评价内容与要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一方面,要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地理教学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没有哪一种工具或方法能够单独挑起评价的重任,也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所有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例如,填空、选择等纸笔测验适宜测量学生认知领域的知识;论述题的测验适合评价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一些真实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释现象的任务适合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调查量表或自我评价报告适合于评价兴趣和态度;“档案袋评价”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等等。
三、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实施
1、平时地理课堂学习评价
平时的地理课堂学习是否有效的衡量,除了可以利用各阶段的检测卷外,还应该设置定量的评价量表,包括教学评价量表和学生自评量表,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方式、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又具体分为二级指标,并列出具体的评价内容与要求,给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所得分数为评价等级依据。
2、“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性评价
“导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革命,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建构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下转第19页)(上接第16页)研究、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地理学习过程评价
根据各章节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 设计出各章节的学习过程记录表。记录表要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行为、方法、创新等实际情况。
记录表的语言平和自然并富于鼓励性, 给学生亲切感, 意在让学生于轻松的氛围中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批阅学生每节、每章的学习记录, 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于某些学生一些创造性的观点、问题和活动设计等提出表扬并予以较高评价, 以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创新的欲望,对于一些有学习困惑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
4、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
公主岭怀德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共92个,其中选择地理课题的有15个小组,所占比例约为16.3%。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地理的研究兴趣浓厚,如何评价其学习的有效性特别重要。
5、地理学习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
地理学习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便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行为变化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的评价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之一,是地理第二期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地理课堂;有效学习;评价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意义
学生是新课程的学习主体,是新课程服务的对象,学生对新课程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与内化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突出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有效的地理学习评价对改进地理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以地理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有效的评价应该起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相协调的作用。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原则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标准》指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应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学习评价形式,让学生自身、同伴、家长、教师和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学习评价。”
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要服从于相应的教学目标层次,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水平,应该包括学习方法、实施操作和设计、观察和调查、小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学习和研究的态度、竞争和合作、乐于助人和成就欲望等多个方面,不应只局限于知识内容,更要兼顾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这一评价原则,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课程目标的全面化必然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即《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次,新的课程理念带动了地理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在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团队意识、科学素养等也都成了学习成果中的一部分,也理应纳入评价的范围中来。
3、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有效地理课题的学习评价时,《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不同评价内容与要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一方面,要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地理教学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没有哪一种工具或方法能够单独挑起评价的重任,也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所有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例如,填空、选择等纸笔测验适宜测量学生认知领域的知识;论述题的测验适合评价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一些真实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释现象的任务适合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调查量表或自我评价报告适合于评价兴趣和态度;“档案袋评价”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等等。
三、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实施
1、平时地理课堂学习评价
平时的地理课堂学习是否有效的衡量,除了可以利用各阶段的检测卷外,还应该设置定量的评价量表,包括教学评价量表和学生自评量表,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方式、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又具体分为二级指标,并列出具体的评价内容与要求,给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所得分数为评价等级依据。
2、“导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性评价
“导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革命,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建构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下转第19页)(上接第16页)研究、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地理学习过程评价
根据各章节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 设计出各章节的学习过程记录表。记录表要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行为、方法、创新等实际情况。
记录表的语言平和自然并富于鼓励性, 给学生亲切感, 意在让学生于轻松的氛围中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批阅学生每节、每章的学习记录, 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于某些学生一些创造性的观点、问题和活动设计等提出表扬并予以较高评价, 以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创新的欲望,对于一些有学习困惑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
4、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
公主岭怀德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共92个,其中选择地理课题的有15个小组,所占比例约为16.3%。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地理的研究兴趣浓厚,如何评价其学习的有效性特别重要。
5、地理学习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
地理学习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便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行为变化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的评价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之一,是地理第二期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
- 【发布时间】2015/12/1 12:30:19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