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兴趣是一种动力——谈趣味数学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他们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乐学。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教学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他们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乐学。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对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也是一样,不但注重过程,还要从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为下阶段的兴趣发展打下基础。孩子的学习,需要创造“学习饥饿”的状态,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他们学习的“食欲”也会大大增加。而课前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饥饿度,彻底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数学兴趣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开端。
例如我在教授《探索规律》这节课时,情境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先让班级里一名口才较好的同学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老和尚讲故事”。这名同学满含激情地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着讲着,同学们都笑了。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你们从这个故事里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想而知,这节课,老师上得非常顺利,这归功于非常有吸引力的情境导入。
二、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购物策略》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的超市和小商店,让学生在超市或商店内找出打折优惠商品的价格;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数据中的最佳方案。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或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练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在复习《常见的量》这节课时,我看到了一则资料,觉得我们教师只要用心备课,再枯燥再乏味的知识也会变得有趣有味,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如:某学生的日记上这样写着:“今天是2007年2月29日。早上6点,我被闹钟急促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分米、宽12米的床上爬了起来。我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吃过早餐,我拿出一些零花钱急忙走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母亲节,我要去超市里为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呢。”看了这则日记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说一说。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对这些概念知识的复习绝对不会“没精打采”,反而是很感兴趣的。
五、丰富评价,保持兴趣
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下转第3页)(上接第53页)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学生学习评价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艺术,好的评价语可以使学生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消极无为为积极进取,变自发萌动为自觉进步。一句“好”的评价语也许会让学生铭刻在心,时刻磨砺,成就终生,并把你对他的尊重变为他对你的敬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对于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看重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一个能量的激素,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于愿学、喜学、乐学。兴趣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教师及时恰当地激发和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契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功,从而形成稳定兴趣。兴趣对数学学习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数学兴趣的激发,就要注重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兴趣的培养,以求全面、全方位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教学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他们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乐学。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对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也是一样,不但注重过程,还要从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为下阶段的兴趣发展打下基础。孩子的学习,需要创造“学习饥饿”的状态,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他们学习的“食欲”也会大大增加。而课前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饥饿度,彻底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数学兴趣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开端。
例如我在教授《探索规律》这节课时,情境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先让班级里一名口才较好的同学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老和尚讲故事”。这名同学满含激情地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着讲着,同学们都笑了。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你们从这个故事里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想而知,这节课,老师上得非常顺利,这归功于非常有吸引力的情境导入。
二、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购物策略》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的超市和小商店,让学生在超市或商店内找出打折优惠商品的价格;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数据中的最佳方案。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或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练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在复习《常见的量》这节课时,我看到了一则资料,觉得我们教师只要用心备课,再枯燥再乏味的知识也会变得有趣有味,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如:某学生的日记上这样写着:“今天是2007年2月29日。早上6点,我被闹钟急促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分米、宽12米的床上爬了起来。我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吃过早餐,我拿出一些零花钱急忙走出了家门。因为今天是母亲节,我要去超市里为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呢。”看了这则日记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说一说。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对这些概念知识的复习绝对不会“没精打采”,反而是很感兴趣的。
五、丰富评价,保持兴趣
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下转第3页)(上接第53页)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学生学习评价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艺术,好的评价语可以使学生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消极无为为积极进取,变自发萌动为自觉进步。一句“好”的评价语也许会让学生铭刻在心,时刻磨砺,成就终生,并把你对他的尊重变为他对你的敬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对于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看重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一个能量的激素,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于愿学、喜学、乐学。兴趣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教师及时恰当地激发和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契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功,从而形成稳定兴趣。兴趣对数学学习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数学兴趣的激发,就要注重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兴趣的培养,以求全面、全方位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15/12/1 13:15:35
- 【点击频次】412